2016-03-21 11:46:02 来源: 新京报
包括人工智能在内,人类的创造物是否会和我们站在同一边?是否会成为奴役我们的力量?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在工具,而在人类自身。
“阿尔法围棋”和韩国棋手李世石的世纪大战,终于以“阿尔法狗”4:1获胜而宣告落幕。如果从科学发展角度来看,这不仅是一次人类和人工智能的大对决,而是人类对未知领域的又一次科学实验,也必将从此掀开人工智能科学研发的新序幕。
今天的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涉及哲学、计算机、心理学、博弈论等领域的交叉学科,“阿尔法狗”的算法技术和数据处理能力已经远超“深蓝”。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中,人工智能的产业化应用是一大动力源。无论是德国的工业4.0,还是美国的“再工业化”,抑或是中国的“互联网+”,人工智能的研发都是重点,被视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
但对人工智能,除了欢迎,也有警惕。其发展的每一步,都与英国数学家图灵“机器能思考吗”的诘问相伴。以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站到人类对立面?这早已成为诸多科幻电影的题材,由施瓦辛格主演的《终结者》中的天网Skynet成为了最可怕的人工智能的代名词,理论物理学家霍金也忧虑:“人工智能的完全发展会导致人类的终结。”
人工智能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作为普通人,我们无法准确预测,因为目前的人工智能尚处于“有智能没智慧、有智商没情商、会计算不会‘算计’、有专能无全能”的阶段。然而就在“阿尔法狗”与李世石大赛期间,谷歌一位资深人工智能工程师接受专访,认为在10年内,有知觉和自我意识的强人工智能可以实现,那时人工智能可以写小说,而且有发展到天网水平的可能。
如果这真是10年内的结果,那么人类真的需要赶紧思考人工智能与人的关系了。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安全与伦理问题,欧盟、日本、韩国等已经着手开展政策研究与立法实践。事实上,谷歌在收购“阿尔法围棋”的研发者——“深度思维”公司的条款中有一项,就是必须成立人工智能道德委员会,由来自科学、哲学多领域的人员监督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未来应用。
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应当是人类本身,而不是一把铁锹或者核潜艇。人类制造的产物不讲道德和感情,但它们拥有力量,这种力量的快速增长往往让人类感到恐惧。包括人工智能在内,人类的创造物是否会和我们站在同一边?是否会成为奴役我们的力量?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在工具,而在人类自身。
笔者想到了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的名言:“人是一棵有思想的芦苇。”面对人工智能以及一个个可能带来异化的事物,我们需要的正是“思想”,也只有“思想”才能解决这些难题。
□殷红博(科学教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