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07 11:02:04 来源: 南方都市报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于3月5日上午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媒体梳理发现,“互联网+政务服务”、“相机调控”、“大众旅游时代”等词汇,均是第一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另外,还有一些在过去一年中的社会热点语汇也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例如在回顾过去一年科技领域的成就部分中提到了2015年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在谈及产能过剩时,首度使用了“僵尸企业”一词。在去年的“互联网+”的基础上,今年“分享经济”一词也进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在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新词、热词梳理之后,人们都在发问:这些词语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何深意?它们又会给普通民众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这样的问题是顺理成章的。众所周知,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的任何变化,有时哪怕是看上去非常细微的一些变化,都会在语言上表现出来,其一大特征就是新词汇的不断涌现。当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领域的变化越来越显著的时候,也就是新词汇出现最多的时候。从这个意义上讲,新词的不断涌现首先当然是一个语言现象,但在这个现象的背后,其实是社会充满活力的象征。
人们常常惊讶地发现,仿佛是在一夜之间,一个新词就风行起来,催生一个新词似乎太容易了一点,但实际上支撑一个新词诞生乃至风行的力量和缘由往往并不简单。
市民出行通过网络平台约一辆车,自己有一间闲置房不妨网上短租……这些都是人们熟知的分享经济的现成例证。“分享经济”这个新词以及其代表的现象为什么这么火?便利民众的生活是最直接的答案,但专家还会告诉你,共享经济最神奇的是其重新建立了一种商业模式,而且它可以重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此看来,把“分享经济”这种商业模式的建立视为社会生活中一种重要的变化,显然并不夸张。
“分享经济”等新词正式进入政府工作报告,意味着什么?
首要的一点,它代表着政府对瞬息万变的现实生活一种敏锐的捕捉能力。假若公众早已在享受“分享经济”带来的诸多便利,而政府却连“分享经济”这个词语都还一无所知,这种迟钝和由此带来的隔膜会产生什么后果自然不言而喻。现在政府报告中出现了大量新词和热词,等于传递出了一个明确无误的信息:经济社会中出现的新变化新趋势,政府看到了。
对政府来说,面对经济社会中的这些新变化新趋势,不仅仅是看到了,而且已做出及时的反应,因为一个被社会高频率使用的新词往往代表着公众的关切。“大众旅游时代”这个词语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之所以广受关注,无非由于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日益成为民众常态化的生活方式,而当下旅游市场的供给又无法适应新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加强旅游交通、景区景点、自驾车营地等设施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迎接正在兴起的大众旅游时代”,呼应的正是公众的热望。
梳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些新词,结合政府近年来的相关表述,也许还会发现,这些新词可能意味着政府工作思路的革新。和以往的调控方式相比,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相机调控”更加强调政府调控的灵活性;“互联网+”首次加到了政务服务上,则表示部分公共服务需求可以通过数据共享和线上传输获得解决,从而节省大量行政成本并让民众的生活更加便利。政府职能怎样向服务型转变,两会之后,相信会有更多有益的实践。
新词反映着经济社会的变化,所有及时和科学的应对都是为了人们生活得更美好。而这个判断的标尺,2016年也有一个新词“获得感”。在2月23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此当为政府工作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