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31 20:06:05
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微信之父张小龙:希望每个用户都能尽快离开微信》,然后点赞、转发、继续往下刷,真是一件诡异的事情。与这件事的诡异程度不相上下的是,在手机上阅读一篇告诉你手机依赖症如何有害的文章。
每到此时,我都会想到那些口头减肥爱好者的名言,“不吃饱怎么有力气减肥?”
我们终将和手机结婚,伴随着我们对手机的抱怨、抵抗,以及抵抗无果之后的屈服。正如大多数人终将和同居已久的另一半结婚,同样离不开争吵、哄骗、难得糊涂。
假如人和手机办一场婚礼,结婚誓言应该这样写:无论苹果还是安卓,四寸还是五寸,金属还是塑料,指纹解锁有与没有,你愿意吗?事实上,许多人没有回答的机会就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嫁给了手机。
调查显示,有近一半的日本人愿意为手机放弃性爱,65%的美国手机用户起床第一件事是查看手机,只有12%的人每天查看智能手机次数低于10。
有一种距离,叫做夫妻同床却在手机上互道晚安。这当然是少数,可是5分钟不看手机就心慌意乱,是许多人共同的体验。假如有一个上午没拿起手机,就会怀疑地球离开自己还能不能正常运转,然后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并没有那么重要。
突然想看时间,把手机掏出来,解锁,刷微博,刷知乎,刷豆瓣。半天之后锁屏,把手机放进口袋,这才发现时间还没看。于是重复上一过程。
不过有时候手机也有奇效,比如缓解尴尬。以往电梯里碰到陌生人,会微笑,聊聊天气或对方怀里抱的娃娃。现在只要一个人先掏出手机,就可以把对方当透明的了。掏出手机就好比Q Q状态写上“陌生人勿扰”。
手机仍然被归为通讯工具,而通讯只不过是它极小的一部分功能,事实上手机成了人类的第三只手。那么“与手机结婚”难免令人联想起“与左手结婚”的段子,两者在精神上确实有相似之处。
手机让我们随时随地可以与朋友联系上,但聊什么却成了大问题。偶尔会怀念写信的年代,可以泛酸,可以期待,可以享受小小的仪式感。展开信纸和打开对话框,点击屏幕与挥动钢笔,本质含义都是一样的。但人是一种买椟还珠的动物,会对工具产生感情。
经 过数千年的演化,纸和笔都进入相对稳定的形态,这给我们安全感。而科技公司每天都要重新发明一次手机,另一拨人又随时准备用新玩意淘汰掉手机。所以这个我 们手上有史以来最有技术含量的物件,一点安全感都不提供。它就像那万能的金鱼,而我们都成了欲求无尽的渔夫老婆。
唯一的不同是,这条金鱼永远不会离我们而去,给我们一个大梦初醒的机会。
□西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