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7 23:44:37
曹林
北京近来似乎一直为单双号限行做舆论准备,又是大谈单双号限行带来的种种好处,又是摆出如果不限行的话会有多少问题,各种放风试探。很显然,政府注意到了 舆论对单双号限行的反对声,北京一位官员近来苦口婆心地解释:限号是讨骂不讨好的事儿,但不得已而为之,总比堵死好一些,希望大家理解(综合近日媒体报道)。
官员还知道老百姓在骂,挺好——相比那种对舆论批评视而不见、自以为是的粗暴与傲慢,苦口婆心地解释是一种进步。但那句让人熟悉的“总比堵死好一些”实在让人不舒服,日常中我们听到多少部门用过这样的逻辑啊。
舆论批评大拆大建,会说,总比原地踏步好一些;公众批评大吃大喝,会说,总比把钱塞进个人腰包好一些;公众批评摄像头侵犯隐私,会说,总比光天化日下被偷 被抢好一些;公众批评一刀切地禁止学生春游,会说,总比万一出事故好一些。“总比什么好”的比坏逻辑似乎已成官方受到质疑时万能的防卫盾牌。
这逻辑貌似替公众考虑,其实不讲理。
其一,“堵死”是一个伪问题,是一个最坏的结果,起码目前还没有出现“堵死”这种极端状态,不能为了让公众接受,而把问题推到“要么放任要么堵死”这两个极端状态,用“堵死”这个极端状态去吓公众。
其二,就算现在交通状况很差,已经到了非采取措施不可的程度,可治理交通问题有很多选项,可以加大公共交通投入,可以进一步完善大城市的交通管理水平,可 以在城市道路规划上进行挖潜,可以讨论拥堵费、提高停车费等方式——单双号限行的必要性在哪里?在其他方面是不是穷尽努力了?是不是有其他选项?这是需要 论证的,而不是当成惟一选择,逼着市民做非此即彼的两难选择:要么堵死,要么接受单双号限行。
看一些部门在谈到交通拥堵问题时,从来不反思管理上的问题,而都把矛头指向别人。比如最近北京市交委官员谈到2015年道路拥堵突然加剧时称:经分析,一 是油价大幅度走低刺激使然;二是网络约车加剧道路拥堵,注册十几万辆车,每天活跃的有6万辆,一天六七十万单在路上跑。管理部门永远是没问题的,问题永远 出在车主身上,所以永远是拿车和车主开刀,拣软柿子捏。
其三,谁才是公共利益的判断者呢?你怎么知道公众会作出这样的选择呢?比如有人就会说,宁愿堵在路上慢一点,也不想买了车却只有一半使用权。到底是“宁愿 忍受限行的不便,也不愿堵在路上”还是“宁愿堵着慢一点,也不想被单双号限行”,这个选择不能由政府专断地替公众决策了,然后强加给公众一个“政府自以为 对公众有利”的决策,而需要经过公众讨论和民主决策的程序。民众的偏好,需要以民主方式去实现。
其四,单双号限行本身的正当性和必要性是需要论证的,可一句“总比堵死好一些”省略了论证的过程。为了防止可能的堵死,就可以剥夺车主正常用车的权利吗?先是尾号限行,再是单双号限行,是不是哪一天要禁止开车出行了?车主的权利是不是可以无限地被剥夺?
如果我说,“比堵死好一些”的选择可能有很多,为什么非得是单双号限行。另一种坏逻辑就会跳出来:那你说啊,什么方法更好呢,你能提出什么可操作性的建议 呢?提不出具体的建议,那你就别瞎BB。——已经很不错了,总比那谁谁好吧,你觉得不好,那你提一个好的;你觉得这里不好,那你滚去好的地方啊。听不进批 评、不让人说话的逻辑,都是坏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