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2 22:22:49
北医三院一位产妇之死,点燃了持续一周的舆论战。死者家属、涉事院方、围观网友等纷纷主动或被动卷入混战。死者单位中科院理化所和官方行业协会中国医师协会又分别发文力挺己方,进行“对攻”,让医患对战枪火味更浓,并让简单纠纷走向变得复杂。
产妇猝死,本身就有话题性;“医闹”说法,更让真相一度迷离。但现在,警方的官方通报出来了:患者家属在此过程中曾滞留病房干扰医院正常工作秩序,后医患双方已同意将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这明确了两点:纠纷确实存在,家属有滞留行为,但和“追打医护”是有明确区别的;最后双方同意法律解决,法律接手了。
然而回看此事,在事件真相尚未明朗之时,一些机构和个人“拉偏架”,利用自己的信息与平台便利把水搅浑,甚至集体往患者一方泼水的做法,却引人深刻反思。
比如,称家属“打砸医院”,“追打医护”,甚至将其称为“中国顶级医闹”,却为何警方调查结论只是“滞留”?再比如,死者供职单位给医院发的函,为何会被公布在网上?还有,产妇既往就诊史,几年数次怀孕等应当保密的隐私信息,又是谁给扒出来公诸于众,并将舆论引向对患者一方的攻击?
现在,警方的调查结果出来,对某些机构和个人来讲,无疑如同某种“打脸”。实事求是讲,这些年医患关系紧张,一些“医闹”行为也让医护人员受到了伤害。但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要维护自身形象,首先应当恪守职业伦理规范。尤其是,在医卫领域存在信息不对称,医疗机构属于相对强势一方,出现医疗事故之后,除了要寻求公正权威的调查取证外,医方还应与患方保持良性沟通,这样才能增进理解,修复信任,寻求问题的妥善解决。
一些医学类的行业机构及媒体,当然可以对业内事件发出自己的声音。在权威信息尚未公布的情况下,多种信息相互印证,也能有助公众进行多层面多维度思辨,判断出真相和形成共识。但是,作为行业和专业性机构,应当保持“公心”,慎重表态。如果为了维护“自家人”,不问青红皂白地“站队”,甚至攻击,不但有损自身公信力和形象,还会将当事双方共同推向更大漩涡。
此事件中,那些“拉偏架”的机构和“网友”,未必完全出于恶意初衷,但他们的行为堪称负面示范。尤其是在医患关系脆弱的大环境下,如果对此没有反思和改进,下次还会在一些由头下引爆舆论冲突,让医患关系走向恶性循环。
被“打脸”了不要紧,但要有错就改。现在真相浮出了,某些机构与个人,是否出来道个歉?
(李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