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2 22:22:17
曹林
中科院理化所科技骨干杨某在北医三院产科住院时,与腹中七个月大的胎儿双亡。中科院理化所致函北医三院,要求对杨某离世原因作出“公正、透明、翔实”的调 查,给出“真实、完整”的结论。医院则称遭遇医闹,家属数十人聚集并滞留北医三院产科病房,在病房大声喧哗辱骂,打砸物品,追打医务人员,公安机关介入后 才恢复秩序。
一边是中科院理化所,一边是北医三院。本是一起医患纠纷,在双方单位的公开介入下,俨然已经变成一场比谁的单位更牛、谁的声音更大、谁的支持者更多的网络群架。你发公函,我发声明,你有科技群体,我有医生群体。
想起去年发生在山西的另一起由医患矛盾诱发的群体冲突。山西一家媒体的记者在就医时遇到问题,该媒体便发了一篇题为《山西省人民医院以“无床位”为由拒收 危重病人》的报道批评医院,这激起了医护人员的不满,便在网上和其他媒体上发文批评媒体和记者公权私用,称媒体给医院制造舆论压力,于是引发了一场媒体与 医院的冲突,这种冲突延伸到网上又变成媒体人与医护人员两大群体的冲突。
为什么像这种普通的医患矛盾一再发酵为网络群架和群体对立呢?为什么公器和公函会以这样的方式被滥用?说实话,我对这种明显违反规则的公函维权一点都不惊 讶,这不过是将平常很多人偷偷摸摸遮遮掩掩私下干的事公开化了,现实是:能借助关系、背景、靠山解决的事,绝不靠法律和规则;有关系有背景的公开地使用关 系背景,没关系没背景的创造条件去找关系傍背景;实在找不到关系背景的,只好找媒体,连媒体都不理的话,只好走上访维权这条路。
一事当前,不是想着去走法律途径,而是先在朋友圈、社交圈、七大姑八大姨里找熟人,哪怕托再多的人、找再多再远的关系都要攀上,有个背景有个人才会心安。 很多人都是一边批评官员干预司法践踏规则,一边是遇事时找关系干预规则,并以“能有背景”为荣。因为这种“拼背景拼关系”的文化太根深蒂固深入人心,对法 律规则的信仰太微弱太淡薄,本来见不得阳光的潜规则已经显规则化,“比谁的背景更硬”已经成为一种公开的宣示。
研究部门发公函替员工维权,表面上看是“公私不分”,深层次的问题是对法律规则的不信任,自上而下弥漫着一种不把规则放在眼里、干扰和践踏规则的冲动,互 相感染互相伤害。媒体曾曝出过一条新闻:深圳罗湖区环境保护与水务局原副局长叶军去年因涉嫌受贿被刑拘,检方指控其收受贿赂64万多元。该案在南山区人民 法院开庭审理时,叶军承认全部指控,其辩护律师出具叶军单位提供的“请求轻判”公函证明,希望法院从轻判决。当看到“请求轻判”这样的公函都能开出来时, 中科院这样的公函便不算什么奇葩了。
这不仅是法律被公开地羞辱,更重要的是会形成可怕的恶性循环,加剧群体冲突。本来个人间的矛盾纠纷在法律框架内是“可治理可解决”的,可单位公函的介入, 使冲突脱离了规则框架而成为单位矛盾,再上升到行业、系统和部门的对立,最后恶化到两大群体间的骂战和撕咬,变得不可治理不可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