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观点.评论

武汉:5年电视问政 能“问”出什么?

2016-01-21 10:51:06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夏静 张晶

  5年来,越来越多的武汉市民积极参与到电视问政中,爆料、监督、提供消息、提出意见;官员们也将其作为发现问题、监督工作的有效渠道,认真解答市民质疑,找出工作中的漏洞,不断整改。

  电视问政,从一档电视节目演变为问责、考核干部的平台,再到城市综合治理平台,不断创新形式,提高实效,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

  从媒体问政到纳入年度考核

  过去,电视问政的基本套路是这样的:播放记者和督察员暗访短片,相关官员现场接受主持人、市民和专家的提问,观众给相关干部工作打分。而如今的电视问政,已不再只依靠栏目组去发现问题、曝光问题。

  2015年武汉电视问政“期末考”新增了“全媒体互动”环节,邀请中央及省市媒体代表现场爆料,并通过新媒体平台,实时与场内外观众、媒体互动。

  “假回复的问题我们此前多有曝光,怎么解决?难道回复热线说解决了,我们就能相信吗?”问政第一场,硚口区居民张女士反映“市长热线”存在虚假回复,武汉晚报记者现场翻出报纸曾刊登过的相关报道,追问武汉市政府秘书长彭浩。

  除了不断创新形式、拓展内容,2014年武汉市还将电视问政的观众测评结果,纳入干部年度绩效管理目标体系。在第五场问政中,家住江夏区的网友在“掌上武汉”爆料,家附近有一家造纸厂,旁边还有个养猪场,臭气熏天,窗户都不敢开。武汉市环保局局长李湛当场表示,将派人到当地检查整改。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电视问政“期末考”前五场共有156.1万人参与了网上互动,收到市民有效爆料4950多条。

  从“难”问政到“常”问政

  刚开始问政时,有干部担心,这样“自曝家丑”会毁了武汉的形象。“大家一看电视问政,发现武汉原来有这么多问题,这不是自毁长城吗?”有人抱怨。不少官员不愿意参加电视问政,不得已去了,也常常是“打太极”。

  对于官员的抵触和惧怕,武汉市纪委书记车延高一针见血:“真正损害武汉形象的,不是电视问政曝光了你的丑,而是你的工作做得不到位,让群众揭露你的丑。电视问政自曝家丑的目的,就是要让你看到自己的丑,把丑的问题尽快解决掉。”

  5年来,问政的成效是显著的。“湖泊污染治理”问题连续几年上了电视问政。如今,全市166个湖泊纳入严管,设立“湖长”制度,以前的放纵排污和圈占填埋,现在几乎没有了。据了解,2011年以来,武汉共举办了40场电视问政,聚焦承诺整改的突出问题50个,曝光具体问题552个,问责干部760人。查处率100%,回复率100%,解决率90%以上,建章立制60多项。在解决具体问题、深入调查问责相关责任人的同时,被问责整改的单位还提出了长效整改意见,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为了让电视问政常态化、常效化,2015年10月,武汉电视台推出一档全新的监督曝光节目《现在督办》,每周一期。每期邀请一个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到曝光现场,以现场办公的方式解决问题或提出对策。

  从问责干部到反思修身

  问政5年,武汉市干部作风一点一滴地发生着变化。一位多次参加问政的官员坦言:“以前是上级领导提要求,我来实施,干得好不好领导说了算。现在,是群众提要求,我来实施,领导和群众共同监督。工作的出发点是群众需要什么,落脚点是百姓满不满意。”

  武汉广播电视台台长顾亦兵深有感触:“老百姓通过电视问政参与城市决策,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意愿得到体现,激发了他们参与问政的积极性和对城市的热爱。”

  “电视问政是一个政府与民众共同治理城市的平台。在关注官员是否履职的同时,市民也应该反思自身行为,有没有为城市作出贡献。”车延高认为,电视问政不仅唤醒了官员的责任心,也让电视机前的市民自觉思考,在对党员干部进行监督的时候,自己应该尽哪些责任、怎样当好城市的主人翁。

  “要充分发挥市民寻访的作用,搭建一个发现问题的平台、沟通交流的平台以及市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平台。”2015年12月30日,问政最后一场以“文明城市建设如何持久”为主题,武汉市委宣传部部长李述永在回答门前“三包”为何变成“三差”的问题时这样说。当有市民代表提问为何街头电话亭损坏无人问津,她承认“城市治理工作还存在许多不精细的地方,需要反思”,也真诚地发出呼吁,“所有市民和武汉是命运共同体,应该带着爱这座城市的情怀,为家乡作贡献。因为,你怎样,武汉便怎样;你不平凡,武汉便伟大”。(记者 夏静 张晶)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