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6 21:06:15 来源: 南方都市报
泰戈尔写过一个句子:天空没有痕迹,鸟儿却已飞过。仿此句式,完全可以来一句:微信没有痕迹,领导却已飘过。开通了微信的官员,随着职级的升高,朋 友圈里的表现一个比一个低调。细节显示,官员在微信圈里一贯一对一交流,大都属于从不留言、从不点赞、从不在朋友圈发布任何消息的“三不人员”,纯属一个 “勤奋的看客”。(详见昨日《南方周末》)
凡事无绝对,我相信一点:微信里的官员断不至于都是纯粹的看客,且不论如报道所言,一些 官员“同级官员间相互点赞多,给下属点赞少”,即便真有个别官员属于“三不人员”,他们还是收藏了不少微信的,只不过既为个人收藏,自然不为他人所知而 已。至于官员在微信圈里的活跃指数一般与官阶负相关,我也是信的。由于工作的关系,我自己微信里也有几位官员朋友,经不完全归纳可知,科级干部的动静要远 大于处级干部,当然最“嗨”的要数那些不带长的科员了。
这种事费解吗?一点也不。表面来看,这是个时间问题。相对而言,官员级别越 小,担的责任就越小,工作之余的时间也就越自由。换个角度,这可能是个年龄问题,体制内讲究论资排辈,级别高的岁数也大,对微信等信息产品“上手”较慢。 就像部分领导因车改去学车,悟性欠奉,脾气还挺大,这就搞得教练很不舒服。不过,时间也好,悟性也罢,终究偏于外围,究其本质,这还是一个空间的问题。
结 合上文的报道来看,官员微信有三宝,鸡汤、家庭、工作稿:心灵鸡汤多了虽然容易吐,但既然升斗小民能发,官员自然能发,只要不过量,自然人畜无害;至于家 庭,官员不是孤岛,身为单位人但也有家人,谁还能否认官员的社会属性?唯一可能存争议的是工作稿,不过既然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信息发布,行业眼光 审视一番,再作“搬运工”自然不会有啥风险。
归根结底,手握公权力的官员不能只被当成普通人。在这方面,无论是围观的大众,还是官 员本身都达成了某种默契。大众对官员的猎奇心态至今不渝,对微信在内的一切与官员有关的东西有强烈的窥探欲,固有的成见易让其做诛心之论。此间的道理,官 员也是懂的,不说四平八稳是很多官员的常态,即便偶有个性官员,亲历几次冲突后,囿于人言的可畏,也会选择掩其锋芒、回避口水。
如 同官员的个人私隐边界小于普罗大众,官员在微信圈里的发言不能仅视作个人言论,由于执掌公器,谨言慎行倒也符合常理。且不说别的,在微信里给下属点赞,就 可能引发猜测和站队。就此来看,如何处理“公家人”和“个体人”的微妙关系,在这两个角色间从容切换,对各级官员来说显然是一种考验。
只是,依我之见,破解之法也很简单,让公职的归公职,个人的归个人。若精力允许,不妨匿名开一个微信公号,在此尽可以不露声色地臧否与公允评判。即便有了痕迹,他人可能也不知领导已经飘过。□墨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