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6 00:21:12
12月6日晚,郭敬明、周杰伦、T-ara、陶晶莹、魏坤琳等参与某节目录制,网曝郭敬明被北大心理学系教授魏坤琳侮辱“像女人”,郭敬明愤然离场。深夜,郭敬明在微博发了一个哭泣表情疑似叫屈,同场嘉宾陶晶莹随后转发安慰,称“别气别难过”。
这 并非“小四”第一次被人说成“像女人”。2009年,韩寒在媒体询问他跟郭敬明的关系时说:“我们没有恩怨,最关键的是我觉得我和他男女有别,没有什么可 比性”。在郭敬明被北大教授讥为“说话像女人”的新闻之后,也有网友留言指郭敬明“不男不女”。那么,“像女人”为什么成了一个富于攻击力的词?为什么男 性身上展现出的阴柔气质会引起如此多的攻讦与焦虑?作为名人,郭敬明极力摆脱“像女人”的指摘,是不是就没有问题?
郭敬明自谓很受 伤,这源于在性别文化中,阴柔气质(女性气质)是一种负面的、被贬低的特质。父权社会认同男性,因此,将阳刚气质(男性气质)与好的、完美的、理想的特质 相连,比如控制力、主动、冷静、理性、自主性强等。相反,柔弱、顺从、被动、感性、依赖直觉……这类被贬低的特质,则与女性或阴柔气质相连。许多女权主义 者认为,建构出阳刚与阴柔这一组对立的特质,是父权体制进行社会控制的重要工具。如果批评某人不够阳刚,或者阴柔、娘娘腔,那么这种批评会挑战人们的自我 感受,让受抨击者感觉自己像局外人,以此来达到控制的目的。
北大教授在一档娱乐节目里,由于控制不了场面,批对方“像女人”,并不是如郭所说,是“学识”和“修养”出了问题,而在于潜意识中的性别歧视。 首先,他将“女人气”等同于“低人一等”,其次,男人身上出现阴柔气质更不可饶恕。“我怎么好像感觉在跟女人吵架”,与常谈中“好男不跟女斗”的逻辑是一 致的,都是认为女性不讲道理。
韩寒经年累月的“调戏”,公众那里或明或暗的讥讽,都建立在娘娘腔恐惧和对阴柔男性的剥削之上。但是 郭敬明也有很不阴柔、“很男人”的一面,比如说话爱用“妈的”、“你大爷”之类的句式。而且,与北大教授代表的传统文人男性气质相比,郭敬明代表了当代一 种更强势的男性形象,也就是作为资本市场上的弄潮儿和流行文化的成功者;这让传统的学院文人气的男性感到了威胁。在一档娱乐节目中,“像女人”的性别隐 喻,成了贬损新一代文化新贵的方式,同时成了捍卫男性说话者权威位置的手段。
要反击这样的性别贬损,唯有裂解“像女人”背后的厌女 症的逻辑链条。很可惜郭反击的方式,遵循了对手的逻辑———女人低人一等,我才不是女人。如果有正面的回应方式(我就是像女人/阴柔气质没什么不好/阴柔 的男人没什么不好),反击才显得更有力。有趣的是,与郭敬明相关的粉丝文化,本就是建立于女性观众群体崛起及对其讨好的基础上的,在他的电影中,那种有别 于传统阳刚气质,美颜、脆弱、多金、阴柔的男主角,俨然成为当代流行文化的主流之作。郭敬明也从男性阴柔那里获得了巨大的市场回报。在这种情形之下,郭本 人却厌恶自己被女性化、阴柔化。只能说,无论是直男癌还是阴柔男,在贬损女人气和厌女这一点上,结成了男性联盟。
在《纽约时报》2008年的一篇长篇报道中,郭敬明及其小说被当作商业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中国年青一代典型,在这个意义上,学者刘禾认为他们“不具任何威胁 性,是合作者”。金星式的女人味,还有郭敬明式的男子气被容忍,背后更多是商业利益在推动,且被严格限定在娱乐行业内,偶尔的性别越界或挑衅,对于正统的 性别意识形态丝毫不具进犯力与攻击性。考虑到现实中,主流不断渲染的“男孩危机”,还有成千上万娘娘腔男孩被排斥、受歧视的处境,郭敬明作为名人,本可以 用更正面的方式,对他们加以实际的支援,可惜他没有。在性别一维上,郭敬明作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本质暴露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