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观点.评论

连环奇葩错误见证媒体的失败者情绪

2015-12-09 17:23:45   

  曹林

  媒体的文字差错,似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错得这么离谱、奇葩,错得这么低级和不可思议。有些五笔和拼音输入错误可以理解,将奥巴马弄成“奥马巴”可以原 谅,可将“市长致辞”写成“市长辞职”,将一个政府部门写成“贪污受贿部”,就无法理解了。无法想象,得粗心到什么程度,才会犯如此闭着眼睛都不会犯的错 误。

  无差错不报纸,可最近媒体所表现出的连环奇葩差错,超出了正常的容错空间,也绝不是个案上的荒唐,它见证着新旧权力转移的媒体大变局下部分媒体人缺乏新闻定力后的自弃心态,见证着传统媒体在人员流动下的失序、焦虑、失落和失败者情绪。

  出现这些低级差错不是偶然的,首先暴露出当下媒体出现的人才断层危机,尤其是传统的、负责检校编辑的缺失,使媒体失去一批严格的文字把关人。听老一辈报人 讲过很多传统编辑是多么负责任的佳话,校出了多少埋着的“地雷”,为了一个字的准确查了多少次字典。可如今的媒体,还有这样负责任的校对和编辑吗?还重视 这样的人才吗?

  我所知道的是,一些年轻记者根本不好好写稿,文不通字不顺就传给编辑——反正后面有编辑。编辑呢,才不会替记者费心改稿,一堆错别字的烂稿直接就送去排版 了——反正后面有检查校对和老总审稿。检查校对呢,我收入这么低、岗位这么低,怎么指望我能拿校对的钱操老总的心,差不多改改就行了。老总呢,我是老总, 又不是校对,大方向上把把关就行了,前面都看了,我就不细看了,你们要仔细看噢。一个个奇葩的错误,就是经过这种漫不经心的把关程序放出来的。这不是一两 个人的荒唐,而是一个采编把关程序的荒唐。

  人才的断层从大学的新闻教育就开始了。据说很多大学的新闻系根本就不重视新闻编辑课,编辑课根本不教学生如何检校堵差错,迷恋新媒体的花里胡哨,迷恋兜售 那些新潮的理论和概念,而没有通过新闻教育让学生打好传统的基本功。过去很多人不理解中国新闻奖评选时为何那么重视文字,苛刻到文字差错一票否决。现在想 来,一片浮躁之中,这种文字洁癖上的坚守是多么的可贵。

  前段时间给新华社新锐记者编辑评选当评委,看到一个编辑介绍说,他所编的1700多个版面,没有出现过一个差错――我真的受到了震撼,毫不犹豫地把我的票投给了他。在媒体业弥漫着浮躁的氛围中,这种严谨太可贵了,太需要这种神话和佳话了。

  另外我所知道的是,一些记者编辑之所以那么不把文字当回事,很大一个原因是有一种“反正写了也没人看”的失败者心态。这让媒体人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和工作越来越缺乏成就感,没有了“一纸风行”的自信。读者对报纸的抛弃,可能已经到了对标题上的大错字都熟视无睹的地步。

  真的是这样吗?不是读者先抛弃了报纸,而首先是报纸的自弃。报人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价值自觉,你写对了,可能没人注意——可一旦你写错了,每个人都会注意到。当我们做对了,没有人会记得;当我们做错了,没有人会忘记。

晶报
责任编辑:徐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