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09 17:19:09
12月2日,中国政法大学一则校内新闻里透露,学校某次主题演讲之后“举行了邓亚萍受聘我校兼职教授仪式”。随后,多家媒体报道了邓亚萍获聘中国政 法大学兼职教授一事,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讨论,有法大在校学生刊发公开信,质疑此次聘任的决策程序,多名法大在职教授亦在社交媒体发言对此表达不同意 见。
法大来了个邓亚萍教授,这个消息在公共舆论里瞬间沸腾了,一方面是著名的乒乓球前奥运冠军,另一方面是“中国法学教育最高学 府”,初看这则新闻所给公众的震撼可想而知,体育明星到了知名法学院校做教授,有资格吗,够条件吗?几轮讨论下来,这场风波里需要明确的一个关键信息,在 于邓亚萍获聘兼职教授,是该校体育教学部的申请,邓获聘的是体育教学部的兼职教授(聘任仪式也在乒乓球训练馆举行),“其主要工作是支持学校高水平乒乓球 运动队的建设发展”。但支持学校乒乓球运动发展,是做兼职教授,还是兼职教练,选择前者究竟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大学也不妨向师生说个清楚。
一 个前奥运冠军、体育运动员获聘的是体育教学部的兼职教授职务,这么听起来似乎要比之前“邓亚萍与法大教授”二者之间形成的反差要小一些。政法大学里也有非 法学学科,邓亚萍这样一位体坛老将、标志性人物也不是完全没资格进去教点自己的老本行,只要决策程序符合规定,也经得起学校师生的质疑和追问。现在来看这 则新闻所引发的公共讨论,可能有两个层面的焦点在同时进行,其一围绕对邓亚萍的评价展开,其二则是针对大学聘任兼职教授、名誉教授、客座教授的乱象展开, 两个话题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邓亚萍获聘法大教授”话题的基本面。
邓亚萍,从昔日拿世界冠军拿到手软的乒乓女皇,到退役后的求学、工作经历,公众对其本人的评价经历了不小的变化,而变化的开始便是从其身兼各种社会 职务、公职开始,她本人不少公共发言也曾引来舆论差评。昨日,《新京报》援引、截取了媒体人石扉客的部分观点,恰好也说明了邓亚萍本身复杂的互联网形象。 《新京报》援引部分是较为正面的评价,“邓亚萍在体育领域取得过杰出成就,同时拥有剑桥博士的学位,就凭这两点,获聘大学教授相当有资格”,而媒体并未援 引的石扉客观点中,点出了其令“公众不爽”的几方面因素,包括其任职即刻搜索时的“一笔烂账”、此前一些不适当的公共发言,当然还有此次任职程序以及与专 业的对接。
法大在校生徐恒的公开信,提到一个值得追问的细节,那就是在法大校方据以评聘兼职教授的规定,在法大官网上(起码目前) 并无法查到。兼职教授、客座教授、荣誉教授具体怎么聘请,当然是大学学术自治的范畴,但其决策程序、规范的公开透明却同样重要。起码目前看,有在校生通过 公开信表达质疑,有实名认证的法大教授的社交平台发言,都对此次评聘活动表达了看法,有争议很正常,校方如何恰当地处理这次争议,其实也考验着一所大学本 身的学术健康与管理机制的有效性。
事实上,邓亚萍获聘法大教授所引发的讨论,更多还在于公众对国内大学大量聘请官员、明星、富豪做 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做法的不满。大学里每一项聘任决定,字面上看可能都能找到堂皇的理由,也都声称以学术标准严格审核、都是为了学科建设需要。但也正是以 这样宽泛的名目,将兼职教授、客座教授、荣誉教授变成了学术屈从权力、财富以及名气的工具,大学滥发证书、滥聘教授甚至大肆招揽在职官员入读博士,成为当 下学术不端的背景色。究竟是学术标准,还是行政主导的功利标准?深究下去,问题的根源还在于大学学术的自治与决策权力,究竟是在教授手里,还是在行政官员 手里?大量官员、明星进入大学头顶教授光环的同时,有不少在大学深耕多年的学者却成为“终身副教授”,二者的对比也难免让人产生学术沦丧的感慨。
中国政法大学来了位邓亚萍教授,公众的焦虑与不满由邓亚萍出发,却并不局限于邓亚萍个案,那些落马官员身上的各种博士、教授头衔,还不够让涉事大学予以深刻反省吗?里面应该也包括了这所“中国法学教育最高学府”——— 中国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