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观点.评论

民营企业跨境并购井喷 亟待第三方平台对接

2015-12-08 10:17:48   

  上升、盘旋,稳稳落下,伴随着数百人的尖叫,12月6日,澳大利亚资深飞行员迈克尔·里德在深圳欢乐海岸人工湖上完成了全球首款首款商业化、实用化个人立式飞行器在中国境内的首次公开载人飞行。

  一年前,这款曾获2010年《时代》杂志50大最佳发明之一的飞行包,还叫“Martin Jetpack”,而今天,飞行包枣红色的引擎罩上印着“光启”两个大字。

  去年12月,研发飞行包数十年的新西兰发明家Glenn Martin将他的马丁公司部分股权卖给光启——一家来自深圳,成立仅5年,却野心勃勃的颠覆式创新公司。

  除了资金及一定的技术互补外,马丁公司非常看重光启能够撬动的中国市场。应该说,在这一点上,光启没有让Glenn Martin失望:首飞现场,光启钢铁侠俱乐部宣告成立,首批国内合作伙伴签约采购100台飞行包和20台飞行包训练机。

  实际上,光启在全球前沿科技“购物车”中不止有飞行包。当日,与飞行包一起亮相的还有光启发起的“全球创新共同体”,来自加拿大的太阳方舟、来自挪威的Zwipe公司(生物识别IC卡),以及来自以色列的eyesight(虚拟体感设备)等都在其中。

  可以说,以光启为代表的中国民营企业正在掀起一场不同于以往的跨境并购潮。12月4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宋丽萍透露,2015年以来,仅深交所上市企业出境并购交易就达141起,较2014年全年增长34%。

  尽管数量井喷,但像马丁光启喷射包这样的成功案例却是少数。业内人士透露,海外并购成功率仅10%左右。在中国当年并购主体民营化、小规模化的趋势中,迫切需要第三方服务平台,达成对接,提高并购效率。

  小规模并购数量剧增

  12月4日,“国际产业协同发展论坛2015”在深圳证券交易广场举行。宋丽萍在发言中透露,2015年以来,深交所上市企业出境并购交易达141起,较2014年全年增长34%,披露交易金额近48亿美元,超过2014年全年的43亿美元。

  如果放大到中国整个对外直接投资维度看,自2014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后,这一数字继续增长,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1-10月,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952.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约16%。

  据晨哨网监测,2014年中国对外并购案例超过331宗,其中245宗披露了交易金额,金额达到914亿美元。而在2002年,也就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第一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仅为27亿美元,媒体公开可查证的大宗海外并购只有3起。

  晨哨网CEO王云帆不久前在“2015中国并购高峰论坛”上说,西方百年史有五次大的并购浪潮都是以美国为主导的,但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正在发起全球第六次并购浪潮,其核心特征是这一次是以新兴市场国家对发达国家发起一轮大并购,这在并购史上是罕见的。

  长期关注跨境并购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李伟伦分析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目前海外资产估值较低,而且欧洲等地很多老企业在新老交接,很多也不想做了,但中国政府一直鼓励企业转型升级,包括出台“一带一路 ”政策等。

  王云帆指出,从晨哨网监测的今年上海的数据,海外并购有民营企业855宗,国有企业96宗;国有企业的平均金额稍大,但民营企业总金额较多,占到了60%以上,国有企业129亿,占到了36%。

  也就是说,虽然国企海外并购的平均金额更大,但在这次并购潮中,中国民营企业成了绝对主力。

  行业的投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王云帆指出,“以前中国对外投资主要在能源矿产,包括制造领域。今年占第一位的是商业服务业,占到了30%以上,房地产占24%,TMT占21%,制造业只占到了8.3%。”

  “以往我们看到的很多都是国企到海外并购,去买矿业或者是能源之类的公司。但是目前我们看到的到海外并购的公司,他们买的公司行业都是很多元化、很全面的。” 李伟伦说。

  宋丽萍也指出,今年“以电子通讯、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为代表的新生力量在跨境并购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亟需第三方平台对接

  这种结构的变化意味着并购标的小型化。据晨哨网监测,当前的海外并购市场上,1亿美元以下的项目占市场结构的80%,市场上3000万美元到8000万美元是交易最活跃的市场。

  “10亿美元是高盛这些国际投行在服务,1亿美元以上项目,基本是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中国有少数的券商有服务能力,但1亿美元以下的项目,它并没有一个系统化的服务供应商。”

  在最近的“国际产业协同发展论坛2015”上,主办方中国源头创新百人会秘书长周路明也表达了类似看法。周路明指出,在当前的这个形势下,企业点对点出与海外项目对接出现了一些困难,由于文化、法律等方面的差异,双方互信短时期建立有难度。“没有一个有公信力的系统去对接海外的产业生态的话,直接进行对接的操作成功率相对比较低。”

  这引发了德国中小企业联合的驻华代表吴婷的共鸣。她说,他们协会有15万家中小企业,其中有很多的创新标的,但项目往往比较小,在提高并购效率方面,非常需要第三方平台。

  科特勒咨询集团(中国)合伙人、中国区总裁曹虎也接触过大量跨境并购案例。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真正跨境投资并购成功率不到10%,其主要原因是中国企业在并购中寻找项目目标非常随机,而且由于缺乏对国外产业生态、企业家、政府角色的理解,导致并购过程复杂,付出高额成本且不成功。

  “即使收购成功了,中国企业也面临国际化人才的问题,另外,目前在跨境并购政策,以及资金出入境方面也存在瓶颈问题,所以需要建立一个系统性的机制。”曹虎说。

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徐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