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观点.评论

别光让农民扛起淘汰“毒农药”重任

2015-04-21 11:30:00   

  淘汰毒农药是农民的事,又不全是农民个人的事。国家除了对明令禁止的农药品种加大查处力度外,还应大力发展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与此同时,建立健全生态农业产业链,通过专项补贴让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成本降下来,才能真正让农民尝到淘汰“毒农药”的甜头。
  昨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三审稿提出:国家鼓励和支持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动剧毒、高毒农药替代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加快淘汰剧毒、高毒农药。剧毒、高毒农药不得用于蔬菜、瓜果、茶叶和中草药材。
  上世纪60年代,一本《寂静的春天》促进了社会环保意识的觉醒。在这本书中,作者蕾切尔·卡逊描述了可怕景象——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等各种生物的“寂静”世界,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元凶就是高毒性的农药DDT。这本著作出版后引来轩然大波,美国也在1972年禁止使用DDT。近年来,我国也曾发生不少滥用农药而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一批有毒农药先后被禁止使用。此次在立法层面上,明确淘汰剧毒、高毒农药,不仅是对公众身体健康的保障,对解决社会关注的土壤污染问题来说同样是一大利好。为了不让“寂静的春天”在中国上演,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管理必不可少。
  但也必须认识到,动辄对农药喊打喊杀并非理性,而要在保证农产品生产和保障公众食品安全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因此,社会上也有一种观点,担心限制使用农药会造成农作物减产,抬高生产成本,给收入本就不高的农民带来更大负担。当然,这一担忧不是没有理由。但在笔者看来,加快淘汰剧毒、高毒农药,除了对公众健康的好处之外,对农业和农民自身而言也绝非坏消息。只要有适当的补贴、引导机制消化转型成本,这反而是进一步提升行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绝佳机遇。
  首先,近年来屡屡有农产品被曝使用剧毒农药,对当地农户带来的打击往往是毁灭性的,这背后反映了公众对滥用农药的不安全感。比如最近海南万宁“问题西瓜”事件发生后,有万宁瓜农呼吁追查到底,坚称不能让所有海南瓜农担上这个污名。所以,一个地方、一户农民用了毒农药,便可能给当地所有农户带来严重影响。严禁使用剧毒、高毒农药入法,对守法农民来说是一种保护。
  其次,如果说曾经国人只追求“吃饱”,今天人们已经开始追求“吃好”,为了提高产量而使用的高毒、剧毒农药,应让位于健康、安全的生活理念。时下,同样的蔬菜品种,不使用农药的单价比普通蔬菜贵上不少,一些农户完全可以顺应市场需求,从“加量”转移到“提质”上。也许产量减小了,人工捉虫等劳动成本高了,但随着售价的提高,再加上适当的环保补贴等,利润率也可能不降反升。价格更高的绿色蔬菜大行其道,正说明安全、健康的食品仍然是市场稀缺。当消费者愿为品质埋单,上游的生产环节理应顺势做出改变。
  因此,淘汰毒农药是农民的事,又不全是农民个人的事。国家除了对明令禁止的农药品种加大查处力度外,还应大力发展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给农业生产找到更加安全的替代品。与此同时,建立健全生态农业产业链,通过专项补贴让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成本降下来,才能真正让农民尝到淘汰“毒农药”的甜头。
  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农药使用得多了,病虫害就会产生“耐药性”。农业生产也是一样,过于依赖农药,甚至铤而走险使用高毒、剧毒农药,将带来极大安全隐患。只有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多方面消化“毒农药”的淘汰成本,才能避免“耐药性”产生,让我国农业发展远离“寂静的春天”,早日走上生态农业的环保之路。张涨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