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农村改革试验区

2015年中国农村发展高层论坛观点综述

2015-10-20 09:09:32       来源: 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陈丽娜 王翔

  2015年中国农村发展高层论坛观点综述

  本刊记者 陈丽娜 王翔

 

  统筹设计“十三五”农村改革发展,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7月30~31日,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以“面向‘十三五’的中国农村发展与改革”为主题,在京举办2015年中国农村发展高层论坛。

  本次论坛重点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与农村制度创新、加强农村法治建设与农村社会管理等内容展开讨论,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刘振伟、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会长尹成杰等二十多位相关领域的官员、专家、学者作了主题演讲。主要观点如下:

  一、关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当前农业农村改革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挑战,农业仍然是“四化”同步的短板。我们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对如何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与会代表们建议:一要加快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积极培育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高效便捷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规则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断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二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逐步稳定农业用水总量、降低化肥农药投入量,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推动以种业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以电子商务为重点的农产品商流模式创新,不断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三要加快完善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继续加大对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力度,积极探索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等平抑市场波动的有效办法,尽快建立农业巨灾风险的分担体系。

  二、关于促进农民增收

  农村、农民始终是“全面小康”的重点难点。“十三五”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确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必须要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增进农民福祉,让农村农民跟上“全面小康”的步伐。对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小康,代表们建议:一要把促进农民增收放在首位,努力挖掘农业提质增效潜力,扶持农民就业创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要建设好美丽乡村,保住绿水青山、田园风貌,传承农耕文明、乡土情韵,让农村真正成为生态宜居的美好家园。三要坚定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城乡资源要素平等交换和均衡配置的体制机制,让农民共享“四化”同步的成果。四要加强农村法治建设,逐步健全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农产品和农村市场秩序规范的法律体系、农村产权和农民权益保护的法律体系。五要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充分发挥乡规民约等传统治理组织和方式的积极作用,不断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于中国农业支持制度改革的探讨

  李国祥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已经基本建立了以粮食直补、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以及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玉米等临时收储政策为主的农业支持制度。这一制度所实施的政策措施对于保护农业生产者利益和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带来了财政负担加重和国家收储粮油棉出库困难等问题。为了使农业发展更好地适应新常态要求,迫切需要中国深化农业支持制度改革,在优化农业支持结构和创新农业支持方式等方面不断地探索,以提高中国农业支持政策效能。

  农业支持制度的核心就是确定怎样的农业支持水平及其结构。中国农业支持制度改革必须将顶层设计和地方探索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总体设想是:在中央财政预算约束下和世贸组织承诺许可的范围内,控制农业支持总量,着力优化农业支持结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兼顾农业其他多功能性目标。

  从财政预算到受益目标主体必须设计出相应的路径及方法。中国农业支持政策从制定到执行的实施主体如何确定?中国现有的农业支持制度是中央为政策制定者和主要出资方,并由中央选择地方政府或者国有企业作为执行主体。中央确定的粮食直补等财政直接补贴政策以各地财政部门为主导来实施。中储粮基本上成为粮食收储政策执行的唯一主体。这种唯一由中央制定农业支持政策实施主体的做法,有利有弊,最大弊端是严重压抑各地创新相适宜的农业支持方式的积极性,不利于中国农业支持政策的完善,政策实施的风险也比较高。

  未来的改革总体设想:中央财政将财政总预算确定之后,充分考虑农业发展目标及各省份农业发展定位,按照多种参数再将总预算分配到各个省份,由各省份按照优化农业支持结构选择各地适宜的农业支持方式。每个省份可以参照或者根据中央提出的农业支持量分配原则向下一级政府分配财政给予的农业支持资金。以此类推,最终将财政支持农业的预算支出计发到目标受益者。

  新形势下保障粮食安全的几点建议

  马晓河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在新形势下,面对粮食安全隐患,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思路需要转变,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创新设定粮食安全目标。建议废除传统粮食概念,将粮食中豆类剔除在外,形成新的粮食概念。新的粮食安全以谷物安全为重点,谷物安全中主要考虑稻谷、小麦、玉米等品种安全,品种安全中主要考虑口粮安全。

  二是调整国内储备政策。不是储备的粮食越多越好,要将储备量降低到合理区间,鉴于我国市场发育滞后,流通体制改革迟缓,国大人多,粮食安全储备率可以高些,但储备率最好不要超过当年社会消费量的30%。

  三是制定鼓励储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政策。不要采取越多越好的刺激生产政策,要更多地储备粮食生产能力,并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建议取消临时收储政策,在国家目标储备30%之内,政府以目标价格从农民手中限量收购粮食,将收购量按比例分到种粮农户,这些指标可以在农户之间转让。超过目标储备后,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可以现金形式根据每亩粮食生产量按差价补贴生产者,反之补贴低收入消费者。

  四是优化海外农业和农产品进出口政策。在新形势下,保持较高的谷物自给率,并不是说不进口了,而是要置换农业资源,将我们的优势即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打出去,增强出口竞争力;在减少土地、水资源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的同时,适当增加这类产品的进口量。同时,在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开放战略下,支持走出去,利用海外农业资源生产农产品,为国内服务。

  五是加快粮食产业体制改革。改革国家收储体制,将每年国家收储任务主要由国有企业承担,逐渐过渡到向社会竞争招标,最终实现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同等待遇。为此,改革国有收储、加工企业,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造,吸收国内社会资本参与国有粮食企业改革。鼓励发展粮食领域的民营企业,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简化注册手续,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提高他们的市场竞争力。

  从八个方面入手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王杰秀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农村社区建设主要应从这八个方面入手。一是完善治理的机制,在村一级我们叫三驾马车,党组织,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相互之间怎么样协作、合作,村一级和乡镇一级,最基层和政府怎么样互动,要有一个良好的机制。二是流动人口参与服务管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变化,村一级治理主体也在增多,除了三驾马车之外,新增了很多社会组织,这两年中央特别强调加快社会组织的发展,激发社会的活力,现在全国有60多万家的社会组织,在很多村一级也有新的社会组织,这些社会组织也是社区治理的重要主体,他们怎么样参与进来需要有一个机制。另外,外来人口的参与,包括流出人口的参与。三是推进法治建设。四是提升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在“十二五”期间,民政部制定了社区服务的“十二五”规划,在城乡社区都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或者社区服务站,现在农村这一块覆盖面达到了11%,很多村有社区的公共服务站,公共服务的水平有所提升,但是离农村居民的需求相距甚远。五是推进公益服务市场化服务创新发展。除了政府的公共服务和农村居民的自我服务之外,外来力量提供的公益服务和市场化服务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应加以鼓励。六是强化文化的认同。社区是由同质人口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共同体,现在这种农村的空心化和农村的凋敝使得这种共同体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由一种熟人社会变成了一种半熟人社会或者有些学者说的无主体的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这种亲密感,相互依赖感被严重削弱。本来传统的乡村社区是典型的社区,但现在已经面目全非,怎么培养社区精神,认同意识,或者让传统的农村重新成为典型意义上的社区很重要。七是改善人居环境。八是产业振兴。当然,农村产业的振兴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而是要发挥出农村的优势,实现产业振兴才能拴心留人。

  将村镇生态建设纳入城乡发展总体规划

  李周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目前,我国农村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存在的问题,还是重视短期目标,忽视长期目标。过度重视生态资产变现,忽视生态资产保护。必须转变这种发展思路,建议将村镇生态建设纳入城乡发展总体规划中,来实现生态建设的城乡统筹;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机遇,将农村生态建设项目纳入政府扩大内需范围;积极引入市场机制,解决农村环保资金匮乏的问题;尽快制定有机肥补贴,秸秆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补贴;设置一批国家科研攻关项目,解决农村污染治理关键技术难题;建立农村环保适用技术发布制度;定期开展农民环境教育培训,使农村环保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实施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wl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