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农村改革试验区

吴国强:毕节农业发展的轨迹

2015-02-13 14:24:00   


毕节农业发展的轨迹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副校长、农业部赴毕节市挂职干部  吴国强

  毕节市是贵州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曾以贫穷落后而闻名。国土面积2.68万平方公里,户籍居民46个民族846万人。没到过毕节的人会想象着毕节的万般困苦和落后,到过毕节的人,会为其发展变化而惊愕。农业作为毕节的基础产业,经历了由危急到发展的风风雨雨。
危急:封闭使农业进入了死胡同
  山高坡陡、河谷深切、地形破碎、土地贫瘠,九山半水半分田。曾经的毕节大山阻隔、文化落后、生态恶化、生产力水平低下。封闭的环境导致物流、人流不畅,与山外的世界缺乏沟通和交流,形成了封闭自我循环的怪圈。刀耕火种仍是占主导地位,传统农业经济生产方式和传统的生产观念,山区农民维持和扩大再生产能力只能靠追加活劳动,从而形成“越穷越生”;人口增长生存的第一需要必然要求向山要地,导致毁林毁草开荒,向生态环境过度索取,于是产生“越生越垦”;喀斯特地区特殊地质地貌,低层次垦殖的耕地在传统耕作方式下极易被冲垮,导致剧烈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造成“越垦越穷”;而越穷又越需要增加劳动力为主的投入,活劳动的增加又出现越穷越开荒,开始又一个恶性循环。“越穷越生——越生越垦——越垦越穷——又越穷越生”成了难以破解的难题,活脱脱一个“公地悲剧”的当代版案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体制、机制的改革在全国大多数地区呈现出“一包就灵”的规律并没有作用。生活困难的人为了生存只能向山地要粮,只能乱砍滥伐,加剧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那时毕节的农业进入了死胡同,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难耕田。没有外界的支持和帮助,这个世外“桃花源”已经不可延续,将逐渐演化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喘息:开放为农业留下了腾挪的空间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毕节建立了“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实验区。开发扶贫与生态建设相结合,通过开发式扶贫,减轻对生态的压力,让濒临崩溃的生态得以修复和提升;通过生态建设,让人类的生活环境和农业生产能力得到恢复和发展。实验区的关键一招就是开放:打通山内与山外的交流,由封闭的山内世界自我小循环到参与山外世界的社会大循环。打通道路需要冲破千山万壑的阻隔,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不是一朝一夕可完成,只能循序渐进扎实做起,打通“心路”和“粮路”则刻不容缓。打通“心路”,山外的人要走进来,山内的人要走出去。山外的观念要传进来,山内的观念要与外界的观念相互交融。在中央统战部的牵头指导下,以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为主体的一批领导和专家走进大山为毕节号脉开方,少部分淘金的商人也走了进来;一批批毕节干部派出去考察学习,特别是经过各级领导的耐心动员,一大批朴实的山民第一次走出大山到大城市打工,打工的山民不仅带回了大把的钞票,更带回了新的理念,经过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熏陶,市场经济意识和文明习惯已经在头脑中发了芽、生了根。“心路”的打开,心灵的交融和信息的互通使毕节农业逐渐丢弃了刀耕火种为主导的传统,转而寻求依靠现代科技发展农业。打通“粮路”,需要在增加供给和减少需求两方面发力。得益于中央、省和对口帮扶地区的支持,粮食的调进、科技的助推,增加了总供给;另一方面,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大山外出务工,计划生育的良好实施,减少了吃粮人口,降低了总需求。“一增一减”抑制了农产品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解除了农业头上的紧箍咒。靠山吃山、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牧则牧。退耕还林、退耕还牧、石漠化治理、农田整治,生态环境逐渐修复,单位耕地面积产出增加,使农业腾挪的余地进一步加大。试验区建立初期,交通艰难,物流成本太高,毕节的农业是内向型的,以发展有历史传统的玉米、马铃薯、烤烟、养殖为主;进入新世纪,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依据山区地势、气候条件,大力发展替代农业和优势产业,努力推进耐旱、高产出、高附加值、生态环保的特色种养业,经果林、茶叶、中药材和林下生态养殖,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首要选择。
起步:园区为现代农业树立了样板
  农民是现实的,必须看到现实的利益才会改变传统的种养殖模式。现代农业需要科技、资金、规模和现代经营理念为基础,在自身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育不足、市场无形之手力量不够的情况下,必须依靠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强势发力。借贵州省委、省政府推进“5个100工程”(100个工业园区、100个城市综合体、100个示范小城镇、100个旅游示范园区、10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东风,2011年起毕节市大力推动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既然是“示范”园区,就必须有更加明确的市场导向,更大规模、更多的科技含量、更高效率和更高的农业附加值。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政府不能包办一切,组织、规划、政策支持等归政府,经营管理则要企业化,科技服务要社会化。党委政府重点抓了“七个突出”:突出特色产业发展、突出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配套、突出经营主体培育、突出生产要素集聚、突出项目支撑、突出政策扶持、突出组织领导。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在政府的强力推动和社会资本的共同参与下脱颖而出,金沙休闲农业示范园区、七星关设施蔬菜种植示范园区、赫章核桃种植加工文化示范园区等一批园区为现代农业树立了很好的样板。园区建设让政府尝到了引进企业经营的甜头,看到了巨大的带动效应,体会到现代农业的威力,更加坚定了靠山吃山、靠山致富、发展山地生态高效农业的决心和信心。园区也让朴实的农民得到了实惠,感受到发展现代农业才有奔头。农业不能再搞老一套,一批打工回乡的青壮年农民成了第一拨吃螃蟹的人,组织合作社、办家庭农场,种药材、栽精品水果、搞林下养殖,搞起了立体农业、休闲农业、循环农业。
加速:“接二连三”为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道法自然。发展农业要切实遵循山地规律,发现和发展自身优势,做到人和自然协调共进。2013年,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发展山地生态高效农业的目标。山地是毕节人世世代代休养生息的地方,演绎着一幕幕鲜活的历史和现实剧,毕节人一生与山结缘离不开山,如何才能把大山的劣势转化为农业生产上的优势,怎么才能做到既生态、又高效?毕节缺少良田但并不缺沃土,气候适宜,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经过多年的修复,生态良好、景色优美,每年夏季重庆、四川有不少人来避暑;适宜于2000多种动植物生长发育,马铃薯、核桃、茶叶、油菜、辣椒、天麻、半夏、党参等中药材种植和牛羊等养殖和初加工已经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我国台湾与毕节纬度相同,气候、地形、地貌相近,台湾精致农业的发展给毕节太多的启发,要学习台湾,拥抱台湾,坚决守住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把有限的山地资源用到极致,在精致农业、生态农业上做文章,在提高农业的附加值、接二连三、三产融合上做文章,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建设精致绿色有机农产品种养基地、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休闲养生避暑基地。
  建设精致绿色有机农产品种养基地,毕节土壤污染少,土质良好,具有一定的基础条件,但是没有品牌,农产品卖不上价,达不到“高效”,毕节市把打造“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农产品公共品牌作为一大抓手,召开新闻发布会、到目标大城市办农产品展览会、开设销售门店和网络销售平台,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农产品公共品牌,标牌、文件袋、连各级领导的名片都成了宣传农产品公共品牌的工具。品牌有了,农产品的销路也开始打开了。有了公共品牌,就要严格保护公共品牌,市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公共品牌使用许可制度,对于达不到公共品牌质量标准的产品,绝不允许使用公共品牌。
  建设精致绿色有机农产品种养基地、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没有一定的种植规模不行。曾有广州老板得知毕节可乐猪是在山中放养、半食半草的放山猪,肉质香、安全、营养价值高,一开口就要预定10万头投放香港市场。外地有大型加工企业到毕节考察市场,看到毕节的农产品作为加工原料确实上等优质,但规模不够大,有原材料供应不足之虞,也不敢投资了。好东西没有规模好事也一样泡汤,痛定思痛,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在一县一业、一乡一业上下工夫。把项目资金、地方补贴投入到主导产业上,市场经济种什么养什么怎么种养由经营主体说了算,政府不能强迫命令,但是政府可以通过项目资金的投放对经营主体进行引导。现在毕节市下辖的赫章县仅核桃种植面积就达到 120万亩,有了梧桐树,真就能吸引来金凤凰,以赫之林为代表的核桃加工企业就入住了赫章,成为发展地方经济、带动农民致富的龙头企业。
  毕节作为欠发达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不足,本地农业企业规模小、对现代农业经营不熟悉,要建设“三大基地”,少不了龙头企业,少不了引进外地企业,毕节市把农业企业招商作为另一抓手,市县领导、业务部门面向农业发达、资金富集的地区分片包干,发挥中央统战部、民主党派和农业部等产业部门帮扶的优势,组成专门的招商队伍利用各种推介会、宣讲会上门招商,诚心动人,条件诱人,服务感人,一批企业家到毕节考察,更有一些企业把家安到了毕节。目前,围绕主导产业,毕节已经初步形成了农产品种植、加工和休闲观光企业集群,农业的产业链条在延长,农业的多重功能在发挥,农业已从仅仅为“填饱肚子”,逐渐转化为既要吃好肚子、又要带来乐子、挣足票子的幸福产业。
难题:需要跨越人才队伍和基础条件两道坎
  毕节农业发展的跨度是巨大的。吃过生态破坏的亏,毕节人更知道保护生态的可贵,守住了生态的底线,才有发展的基础。把生态和发展同步考虑、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发生态财。新时期的毕节农业走对了路,走出了效益,尝到了甜头。但是,发展中困难不断出现,而且一般规律是越发展、越深入,所遇到的深层次难题也越多。
  现代农业需要人才队伍来支撑,中高端的人才队伍可以通过外引外聘、本土科研队伍和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来解决,大批的扎根本土和农民打交道或者自身就是农民的农村实用人才必须依靠本土培养。
作为欠发达地区,毕节农民文化科技素质比较发达地区还有很大差距。一直是农业科技推广主力军的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已经呈现出人员、知识老化、专业人员不足的特征,新进人员由于山区条件苦、待遇差,招不进、扎不下、留不住,孔雀纷纷东南飞,传统种养业尚且技术不足,如何做精致绿色有机农业、休闲养生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在农业实用人才队伍的建设上,旧账未还又添新账。实用人才不足的问题抑制了小型企业、合作社和专业农场的发育,限制了农业新技术的运用、新业态的培育,从培养农村农业实用人才抓起,培育一批质量高、发育良好的新型经营主体,培植现代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还有一段路程要走。
经过多年的努力,毕节已经开通了机场、铁路,今年内可实现县县通高速,“两硬化”使大部分乡村已经连接了乡村公路、村庄的道路也得到了硬化,但是一部分深山区、石山区修路成本太高,仍然没有通公路。最近几年,大力推进绿化毕节行动,退耕还林、退耕还牧,一些在山上的坡耕地被种植上抗旱的生态林和经果林,山坡下的耕地灌溉仍然是个问题,从山上引水管道太长成本太高,偶遇干旱只有望天收了。农田水利设施的不足将是制约毕节生态农业高层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工作通讯》2015年第4期)
来源: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