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农村改革试验区

农业永续发展的毕节范本:依靠绿水青山 打造生态高地

2015-02-13 13:40:00       作者:杨勇 李炜


  “从石头缝里也能抱出金娃娃”,贵州毕节通过点农成“精”做到了点石成金。
  九山半水半分田,地处乌蒙山腹地的毕节市,在半分田上做文章,靠山吃山,让贫瘠的石漠化山地,既育出了青山,又种出了金山。
  长期以来,在这个多民族聚集的贫困山区,突围传统农业,受到多重瓶颈制约:一是交通阻隔,山高路险,信息闭塞,望天度日;二是工业化程度低、城镇化发展滞后,工业反哺农业无从谈起,地方财力支持农业捉襟见肘;三是农业自然条件较为恶劣,高原山地占93.3%,土地零碎,生态环境脆弱……
  然而这一切正在发生惊人的改变。去年以来,随着一条条高速公路及到村到户“小康路”的畅通,随着“精准扶贫拔穷根”的步步推进,毕节市提出大力发展山地高效生态农业,农业发展在转方式、调结构中向着“有机农业、精致农业”转型 ,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特、百姓富、生态美”之路在大山深处延伸。
  念好“山字经”,打响“生态牌”,毕节开展精致有机农产品种养、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工、休闲避暑养生“三大基地”建设风生水起,铸造“精品山、规模山、品牌山”三座金山的行动如火如荼。
  从威宁到赫章,从七星关到黔西,记者一路走过,真切地感受到毕节在“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和农业产业“接二连三”中奋然前行的坚实脚步。
  本网记者 杨勇 李炜
  “九山半水半分田”,若论耕地和水资源的紧缺,贵州省毕节市在全国是数得着的,就是这半分田,也因为地处喀斯特生态脆弱区而饱受石漠化威胁。
  毕节山多地少,人多地少,土壤肥力较低,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作,粮食产量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一旦毁林开荒,破坏植被,就容易导致水土资源流失,最终使得基岩裸露于地表形成石漠化。随着石漠化越来越严重,人们就越想多毁林开荒,以增加粮食产量,这样就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2011年全国第二次石漠化监测,毕节石漠化土地面积为897.6万亩,占贵州石漠化面积的19.79%,成为全省石漠化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重的地区。
  向山要地,越垦越穷。怎么办?毕节人从未停止过思索,既然耕地资源有限,单纯增加耕地面积又行不通,就面向整个山地生态资源做文章。“念好山字经、种出摇钱树、唱好林草戏。”毕节市委副书记胡吉宏说,要扬长避短,挖掘潜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把农业融入大健康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山地高效生态农业,依靠绿水青山创造金山银山。
  思路定出路。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毕节市围绕“建设山地高效生态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实施“一县一业、一乡一品”战略,打造精致有机农产品种养、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工和休闲避暑养生“三大基地”,打通种、养、加、销和休闲养生各业态,以完整的产业链条有机衔接农业、工业和旅游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寻找到一条生产、生活和生态良性循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推进的新路径,为资源约束型贫困地区实现农业永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了一个生动范本。
发展精致有机农业 造就新一代白领农民
  “种植香菇的劳动量不大,只有在装袋和收菇的时候忙一些,但要做到高产必须掌握技术,并不比在北京超市里当促销员简单。”在毕节市黔西县洪水镇新桥村的食用菌大棚内,30岁的李莉指着整齐划一的菌棒告诉记者。
  2014年初,因为家里老人身体不好,加上打工存不下什么钱,连盖房子都要到信用社贷款,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李莉决定告别三年的北漂生活,和丈夫一起回乡创业。当时正赶上镇里在发展食用菌产业,县政府和市农委共同引进了贵州高原蓝梦菇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新桥村建设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推广“黑木耳-水稻轮作高效种植”和“香菇周年半工厂化生产”模式。看到镇里修建了100个食用菌大棚,免费分给贫困户使用,蓝梦公司又统一提供菌包,保护价统一收购,李莉决定靠种香菇脱贫致富。蓝梦公司每月派专业技术员组织一次培训和交流会,对菇农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年轻的李莉很快掌握了培养菌丝、浇水、疏蕾、采菇等栽培管理技术和香菇的采后分级标准,成了公司十中选一的示范户和技术明白人。
  “按每斤4元多的收回价算,一座5000个菌棒的大棚收一茬菇,纯收入就超过万元,一年能收两到三茬,赚4万元没问题,并不比在北京打工差,还能更好地照顾孩子和孝顺老人。”李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凭借过硬的技术和勤劳肯干,李莉不但种好了自家的一个大棚,还代管了亲戚家的三个大棚,丈夫农闲时上县城干装修,小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这里是生产有机食用菌的上佳之地。”黔西县农牧局局长王龙明告诉记者,黔西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气候资源优势为发展食用菌产业提供了先天条件;山区木材加工业富余的边皮、枝桠和农业废弃的玉米芯、豆秸为发展食用菌产业提供了充足原料;空气清新、水源洁净、没有工业污染、劳动力富余为发展食用菌产业提供了生态保障。作为黔西县食用菌产业示范园的核心区,目前新桥村的食用菌产业已初具规模,已建成菌棒自动化生产线、菌种繁育中心、智能化管理培训中心、标准化加工车间、数字化示范种植大棚等设施,帮助新桥村83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园区全面建成后,预计可年产食用菌1万吨,实现销售额1亿元以上,辐射带动周边1000多户农民共同富裕。
  黔西的食用菌产业是毕节发展精致有机农业的一个缩影。所谓精致,就是依托农业传统技术和科技进步,以生产高品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为目标,以特色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为主要抓手,实现高质量、高效益、高水平的农业生产全过程。记者在采访中看到,毕节各地正在以“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方式将主导产业做精、做大、做响。威宁县去年种了30多万亩一、二级马铃薯种薯,每亩比普通商品薯多收入800-1200元;赫章县海雀村有机饲养的可乐猪,外销价格卖到每斤26元,是普通生猪单价的3倍多。在赫章,农牧局副局长李方辉告诉记者,他们精心培育的“马缨杜鹃”已试种900亩,园艺观赏价值极好,盆栽杜鹃有望形成一个新的产业亮点。
  “精致的理念源于台湾,通过赴台学习考察,我们发现同样都是山区,大致处于同一纬度,地理特征也比较接近,台湾发展精致农业、生态农业的理念和经验做法完全可以移植过来为我所用。”毕节市农委副主任卢瑶说,发展精致有机农业,关键是把精致要求和有机生产结合起来,既重科技又保生态;精髓就是在有限的土地及资源条件下,把每一样产品的潜力挖掘到极致,而且生产出有机农产品,把产业效益放大到极致;核心是以科技支撑推动标准化和生态化,最终实现“高竞争力、高价格和高效益”目标。
  从“粗放”到“精致”,从重视“量”的增长到转向“质”的提升,毕节农业发展的重点转向优质农产品,发展方式快速转向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向更精、更特、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向转型升级。目前,毕节市已认定无公害产地69.44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94个,20个品种通过有机认证,威宁党参、织金竹荪、大方天麻、金沙贡茶、湾子辣椒、毕节可乐猪等11个农产品品牌通过地理标志认证。根据规划,到2020年,毕节“三品一标”认证预计将达到200个以上,认证面积达到耕地面积的70%以上,其中有机认证面积达到30%以上。

相关阅读:
山村蝶变——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联系点松山村发展掠影
踏石留印抓实精准扶贫——贵州省毕节市委副书记胡吉宏访谈录
毕节农业发展的轨迹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以产业链延长效益链
  核桃乳、核桃油、核桃糖、核桃粉、核桃木家具、各式核桃工艺品……在毕节市赫章县水塘国有林场内的核桃文化博物馆里,记者见识到了产业链精深加工的力量,小小的核桃从果实果壳到树干根系都得到了充分的研究、开发和利用。
  金果缘核桃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位于赫章县野马川工业园区内,是一家专门从事核桃工艺品加工和核桃油生产的企业。公司董事长刘力豪介绍,以前广泛生长于山区的“夹核桃”,因为果皮厚、果仁少而无人问津。公司用加工机器将“夹核桃”切片,剔除果仁后制作成各式工艺品,将“夹核桃”变废为宝,受到消费者的广泛青睐。而老化了的核桃树根和整形锯下来的粗壮枝柯,可加工成根雕、茶具等工艺品。记者了解到,目前金果缘公司年加工“夹核桃”500吨,在贵阳、北京、上海、西安、广州、香港、台湾等地建立了销售网点,核桃工艺品已远销英、美等国。
  “不仅是金果缘一家,赫之林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已建成10万吨核桃乳生产线,利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郎都’牌核桃糖系列产品已进入沃尔玛超市销售。”赫章县核桃产业发展事业局专职副主任彭剑说,近年来县里重点引进和培育了一批起点高、关联度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核桃加工、销售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延长核桃产业链,带动核桃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一体化发展。
  据了解,2007年以来,赫章核桃先后获得“奥运推荐果品”、“中国十大名优核桃”、“中国著名果品品牌”等称号,赫章县被评选为“中国核桃之乡”、“全国核桃标准化示范区”、“国家核桃良种基地”。2013年,国家质监总局批准赫章核桃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黔核6号”、“黔核7号”两个赫章本土品种通过省级优良品种认定。2014年,赫章全县核桃种植面积已达122万亩,挂果核桃20万亩,年销售核桃坚果2.5万吨,核桃乳5万吨,核桃工艺品24万件,核桃糖1万吨,年产值超过15亿元以上,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使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2个百分点。
  毕节得天独厚的山地农业资源禀赋,为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奠定了优势。同时,随着“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区域公共品牌打响,毕节农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也正在提高。如今,毕节市已形成优质核桃、蔬菜、中药材、生态畜牧、特色精果、特色烟叶、优质马铃薯、高山生态有机茶、特色杂粮、高品质油菜等十大特色产业。围绕这些特色产业发展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13家,总产值24.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7.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有26家,总产值突破10亿元。
  “未来毕节要着力培育一批高水平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打造西南乃至全国重要的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毕节市副市长吴国强说,到2020年,要力争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培育3-5家产业链条长、科技含量高、品牌影响力强、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龙头企业,规模以上企业比重达30%左右;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率达60%以上,精深加工比例达20%以上;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基本建立全程质量管理体系,通过ISO等体系认证的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超过80%,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发展休闲养生农业 穷乡僻壤变花海田园
  虽然寒冬让河岸两边的柳树失了颜色,但翠绿的菜地、整洁的道路、青瓦白墙的特色民居、穿村流过的潺潺河水依旧让黔西县洪水镇解放村显得魅力十足。谁能想到本世纪初,这里还是一个不通路、不通电,吃粮靠救济、夜晚打黑摸,年人均粮食不足200公斤、纯收入不足500元的不折不扣的贫困村?
  2007年以来,解放村依托毕节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资源和临近县城的区位优势,聘请专家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整合各种项目资金,实施集“游田园风光、观黔北民居、看万亩菜花、品农家饭菜”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开发。7年间,倾力打造特色红米品牌,发展红米种植1000余亩,包装后的红米市场价每斤达26元,成为全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建成全省首座村级污水处理站;对15家农家乐进行升级改造,建设高标准高质量黔西北特色民居511栋,安装太阳能路灯78颗;发展优质果园3000亩;在7公里逢水河两岸补植补种杨柳3000多株、翠竹1000多蓬,建成长达7公里的乡村旅游专线公路。柳岸水乡度假山庄和15家农家乐接待省内外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生意火爆,2014年接待省内外游人60余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3000余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8080元。
村民高斌家以前是村里的特困户,吃的是救济粮,住的是茅草房,乡村旅游开发后,村委会整合资金对他家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扶持他搞起了农家乐,高斌家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去年纯收入达到20余万元,如今他开的是小轿车,住的是小楼房,日子越过越红火。
  “春来十里菜花黄,秋到万亩稻谷香,龙潭附廓水相逢,玉带回旋绕村庄。”当地人用这样的诗句来形容如今解放村的田园风光。2011年,解放村获得“中国最有魅力十大休闲乡村”和“全国文明村镇”两项荣誉;2013年,又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中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庄”荣誉。
  “类似解放村这样清新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和乡村聚落在毕节市还有很多,比如集湖光山色于一体的支嘎阿鲁湖、多物种共生的赫章国家森林公园、黑颈鹤之乡威宁草海等。”毕节市委副书记胡吉宏告诉记者,毕节地处云贵高原东部斜坡地带,年平均气温10℃~15℃,平均日照1100-1800小时,全年凉爽舒适级以上时间超过230天,是全国少见的“避暑天堂”,毕节将按照“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观鸟”的产品创意,以避暑度假为主打产品,加上生态观光、文化风情、银发养生、运动探险、亲子体验、饮食保健,构建全新的“1+6”产品业态。
  一方面是土地贫瘠,一方面是山水景观资源富集,大自然对毕节既吝啬又偏爱。毕节正立足独特的气候资源和森林、湖泊、峡谷、河流、田园风光等资源,设计高原森林浴、大峡谷漂流、乌江源撑船、支嘎阿鲁湖赛舟、韭菜坪赏花、冷水河乘凉等产品;依托农村农业生产、生态资源环境,开发观高原候鸟、览湖光山色、乐亲水垂钓、赏田园美景、游洞天湖地、看世界花海、品乡村美食、浴生态氧吧、感地质奇观等产品;围绕各民族多种文化资源优势,开发彝族火把节、苗族跳花节、农耕文化感悟、民族歌舞欣赏、红色励志教育、同心文化传播、民间习俗体验等产品。
  毕节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挖掘山区资源潜力,延长特色产业链条,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产业特、百姓富、生态美三者有机统一,以实践证明了山地高效生态农业大有可为!(《农村工作通讯》2015年第4期
来源: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