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03 12:36:28 来源: 新华视点 作者:王宇 于文静等
2015年10月20日,记者在河北省威县看到,桥下河流早已干涸,除了土和石头,什么都没有。 新华社记者郭雅茹 摄
水,生存之本、文明之源、生态之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然而,近年来,水荒蔓延、河湖污染、水生态恶化等问题,屡屡呈现在国人面前。
中国正遭遇怎样的“水困”局面?
人们面临的水安全形势究竟如何?
新华社记者日前组成调研小分队,分赴内蒙古、河北、江西、湖南、安徽、浙江等地,实地勘察中国水情。
地下水位下降、大湖喊渴:“水荒”成为南北共同话题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正常年份全国缺水量达500多亿立方米、近2/3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全国地下水超采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翻看我国水资源“家底”,水荒问题触目惊心。
一边是桥下干涸的水渠,除了土和石头,什么都没有,一边是立在桥边的铁牌子,上面写着“水深危险 禁止游泳”——这是记者不久前在河北省邢台市威县看到的景象。
“30年前,威县的河道开始干涸。7条干渠、10条支渠基本都没有水了。”威县水务局局长林金颍说,“2014年我们从上游买过一次水,这块禁止游泳的牌子就是那时竖的。”
威县赵村乡前寺庄村村民尹金普告诉记者,原来村里设计的水井是120米处作为变径,很容易打到水,“现在,很多水井都报废了,打新井要到360米。”
威县所在的河北,是华北乃至全国水资源最稀缺的省份之一:人均水资源量为307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的“极 度缺水”标准。上世纪70年代以来,大部分河道年平均干涸天数在300天以上,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长期靠超量开采地下水维持。
在临近河北的北京,同样面临着水荒问题。尽管居民家中的水龙头一打开就能哗哗地流出水来,但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身边的缺水危机。
“北京公主坟的地下水已经打到了基岩”“北京年平均降雨500多毫米,只能承载1200万人,而2011年人口就突破了2000万,今后用水量还会刚性增 加”“‘南水’进京后,目前北京用水依然要靠开采地下水维持”……采访中,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院长许新宜、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王建华等水资源专 家表达了对首都“水荒”的担忧。
北方缺水,而南方一些省份,尽管守着大河大湖,近年来也频频“喊渴”:
——在湖南 ,史上“十年九涝”、被称为洞庭湖“锅底”的南县,如今屡遭缺水危机。在华阁镇,当地人将水井挖到地下150米依然没水;在浪拨湖乡,农民春耕时不得不在河中筑坝拦水。
——在江西 ,鄱阳湖水文局局长王仕刚介绍说,由于上游来水减少等原因,鄱阳湖近年来枯水期提前,持续时间延长。
“湖泊水位下降,取水口经常露出来,取水有时需要三级提水才能抽上来,而且常常是泥水。”九江市星子县水利局局长黄清滚说。
“从华北、西北的资源性缺水到西南一些地方工程性缺水,再到东部发达地区和南方水网地区水质性缺水,‘水荒’现象从北向南蔓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供需形势越来越严峻。”王建华说。
“活鱼烧好是臭的”、环湖分布养猪大县:生命之源不乐观
一些地方有河皆干,一些地方则有水皆污。水利部监测数据显示,我国有27.2%的河流、67.8%的湖泊水质为三类以下,无法饮用,23.1%的湖泊处于富营养状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67.9%。
“达标率67.9%看似挺高,但是大多在西部人迹罕至的地方,而东部人口密集的地方,水污染依然严重。”水资源专家王浩院士说,全国废污水排放量居高不下,一些河流的污染物入河量远远超出其纳污能力。
淮河,曾被列为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首,但几十年治理下来,虽然干流水质明显好转,但支流水质仍不容乐观。
“经过多年治理,淮河去年COD(化学需氧量)、氨氮入河排放量分别比20年前削减了六七成;淮河流域省界水质五类和劣五类水质占28.6%,下降了48.4个百分点。但是支流污染、跨界污染现象仍然突出!”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保局副局长程绪水说。
水污染现场,2015年7月 洞庭湖腹地湖南省安乡县安丰乡出口洲社区房前屋后水网密布,但水污染严重水体发臭 新华社记者周楠摄
在蚌埠市淮上区淮河支流三浦大沟岸边,记者看到,河面铺满了绿萍和蓝藻,不远处的另一条淮河支流沫冲引河呈深褐色,局部漂着死鱼。
“沫河口工业园区建了以后,水质越来越差,严重的时候有恶臭味,变成‘黑水河’。从40多米深的井打出来的水还是有味道,从河里抓的活鱼,烧完吃起来都是臭的!”农妇蒋德兰告诉记者。
2015年10月22日,苏皖交界的宿州市杨庄乡,跨界河流郎溪河布满了蓝藻和浮萍,远远就能闻到河水的腥臭味。 新华社记者蔡敏 摄
流经四省的淮河流域跨界污染问题突出。在苏皖交界的宿州市埇桥区杨庄乡,记者正碰上跨界河流奎河上游开闸放水,河水发黑,远远就能闻到腥臭味,不远处的支流郎溪河更是布满了蓝藻和浮萍。
“因为污染严重,我们村的稻谷没人愿意收,村民只能种点旱作物。全村人做梦都想吃上放心水!” 有村民告诉记者。
和一些江河命运类似,湖泊受到农业面源污染威胁。
2015年10月20日,河北威县赵村乡前寺庄村村民告诉记者,由于地下水下降,缺水,苜蓿长不高,并且会干枯。 新华社记者郭雅茹 摄
记 者从环洞庭湖三个市——岳阳、益阳、常德的畜牧水产部门了解到,洞庭湖区周边密布着20多个养猪大县,沿湖三市规模以上(年出栏500头)养猪场均有 1500家左右,相应污水处理措施却跟不上。“当地一些养殖业大镇地下水氨氮超过国家标准100多倍。”益阳市南县水利局人饮办主任蔡鑫铭介绍。
洞庭湖缺水,地下水不能喝,只能到被污染的河沟里挑水喝。新华社记者周楠摄
洞庭湖缺水,2015年11月,湖南省南县石坝村肖喜福老人家中面临的水质型缺水难题。近20多年来,家里打了两次深井,如图所示,井水呈乳白色,铁锰严重超标,无法饮用。新华社记者周楠摄
记者采访时发现,在临澧县柏枝乡的湖南湘瑞健农牧有限公司,养猪场的棕黑色污水直接排到污水池塘,尚未靠近就已臭气熏天,周边若干沟渠与外界水系相连,污水最后汇入澧水进入洞庭湖。
“猪场建成后,水库山塘的水受到污染,地下水也没法喝,只能买桶装水,用水库水灌溉的稻米颜色发黑,一到夏天,臭水引来大量蚊子苍蝇,黑压压一大片 。 ”村民沈文兵说。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和西镇蓿亥图牧业村,牧民拉外站在储水坑旁,由于附近河流已经干涸,水坑里的水也快不够用了。新华社记者吴锺昊
除了地表水遭遇污染威胁,地下水水质问题日益引起专家关注。
据水资源公报,2014年,对主要分布在北方17个省区市平原区的2071眼水质监测井进行了监测评价,地下水水质总体较差。其中,水质优良的测井占评价监测井总数的0.5%、水质良好的占14.7%、水质较差的占48.9%、水质极差的占35.9%。
房子盖3次裂3次、鄱阳湖警示防火:水生态恶化堪忧
“地下水超采严重,一些地方地面沉降”“昔日鱼米之乡,如今鱼虾匮乏”、湖泊萎缩、河流断流……种种话题的背后,凸显出我国部分地区水生态恶化危机。
以洞庭湖为例,近年来,该湖水量减少的警钟频频敲响。
八百里洞庭,得益于南北两股水:“北水”是长江水,“南水”是湖南境内的湘资沅澧四大河流。湖南省水利厅提供的数据显示,长江水入湖量从上世纪50年代的年均1331.6亿立方米减少到如今的500.2亿立方米,洞庭湖水面面积萎缩了335平方公里。
“15年前,我们监测候鸟要划船出入,浩瀚水面上水鸟起起落落,非常壮观。但近些年来,很多地方人们穿皮鞋就可以出入。”南洞庭湿地保护站站长万献军说,由于湖面锐减,南洞庭湖鸟类活动面积减少了三分之二,鲁马湖逐渐洲滩化,丧失了鱼类产卵场的功能。
洞庭湖水生态受到破坏带来的一个结果是,“鱼米之乡”面临鱼类资源枯竭威胁。“长江四大家鱼苗产量锐减,洞庭湖水系家鱼苗主要来源的重庆以下江段的8个家鱼产卵场几乎全部消失,洞庭湖60%以上的鱼类品种受到严重影响。 ”做过长期调研的益阳市政协副主席卜铁洪说。
鄱阳湖与洞庭湖同样,受到水生态破坏的威胁。
“冬季到湖区看草原”是近年来鄱阳湖生态湿地兴起的旅游项目。江西省星子县鄱阳湖边,进入枯水期的鄱阳湖,“草原”风光已经取代碧水连天,远处有牛群吃草。 新华社记者郭雅茹 摄
“冬季到湖区看草原”,这是近年来鄱阳湖生态湿地兴起的一种旅游项目。隆冬时节,记者在星子县湖域看到,裸露的湖底长满青草,远处有牛群在吃草。“草原”上活跃着游客的身影,在江南之地饱览塞外风光。
“枯水期延长,很多小鱼小蚌死亡,越冬候鸟难以觅食,一些候鸟已经转到周边的坑塘了。”王仕刚说:“这几年冬天草长得太高太密,鄱阳湖还要防火!”
洞 庭湖、鄱阳湖的“水之殇”,是当前我国部分地区水生态恶化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海河、黄河、辽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分别高达106%、82%和 76%,远超国际公认的水资源开发警戒线;全国地下水超采区总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三个江苏省的面积,带来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生态环境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加上水资源本就紧缺,近年来全国地下水超采问题日益凸显。其中,河北超采量最多,占了全国170亿立方米超采量中的60亿立方米。”
水利部水资源司管理处处长齐兵强说,一些大中城市地下水都已超采或严重超采,特别是大量超采深层承压水,这种地下水形成需要很长时间,极难恢复。
2015年10月20日,河北省柏乡县地下水超采区,地面沉降,大地出现8公里长的裂缝,最宽处有1米宽。农民用土填上裂缝,但是一下雨又会塌陷。新华社记者郭雅茹 摄
“2006年地面沉降,地上出现了一条1米宽、8公里长的巨大裂缝,农民每年填每年裂,浇地的时候用塑料布盖上,但是一下雨地面又塌了。我们村420户人家,20多户房屋都有裂缝。”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西汪镇寨里西村党支部书记杨胜春说。
2015年10月20日,河北省柏乡县地下水超采区,地面沉降,一些村民家墙壁、地面都有裂缝。新华社记者郭雅茹 摄
“这些年,因为墙壁裂缝,我家的房子重新盖了两次,但现在厨房、院墙、储藏室、客厅的墙还是裂,根本不敢让小孩独自呆在家里。”看着墙壁上的一道道裂痕,村民路海素脸上写满了无奈。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未来我国面临的水安全形势将更趋严峻,传统的治水理念和用水方式,已难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以当前的水资源“家底”,如何保障十几亿人口的用水安全,如何撑起第二经济体的前行步伐?
构筑中国水安全,需要全新“水战略”。
从治水到亲水 新时期“水之道”浮出水面
“原油可以进口,世界石油资源用光后还有替代能源顶上,但水没有了,到哪儿去进口?”2014年3月14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5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问题振聋发聩。
中国需要怎样的“水道”?这是一个时代命题。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体现在人水关系上,就是要从以前的治水、用水,走向惜水、亲水、实现人水共生,这是新时期中国的‘水之道’。”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王建华说。
“传统的水利发展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水利部部长陈雷认为,今后要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实现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粗放用水向高效用水转变,从过度开发向主动保护转变,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各个领域。
新的“水之道”,是现实发展的必然之需。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近2/3城市不同程度缺水;27.2%的河段水质、67.8%的湖泊水质为三类以下,无法饮用;全国约30万平方公里地下水超采……日益凸显的水安全危机,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出挑战。
新的“水之道”,是人水关系演变的规律呈现。从早期的对抗到利用,再到当下的走向共生,人水关系发生着深刻的演绎变化。
在历史学家眼中,农耕文明就是一部水患发生史、人水斗争史。根据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统计,在1911年民国成立前的2000多年历史里,中国共发生水灾1621次。这期间,人与水的关系中对抗色彩明显,治理水患成为农耕文明的一大主题。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大范围水电利用,人水关系演变为人对水的利用关系,在生产力空前发展的同时,也让水生态系统发生巨大变化,污染加剧、生态恶化等问题逐渐暴露,生态专家一度发出“水利对人有利、对水无利”的感慨。
“当前,人类社会已进入人水和谐共生的新阶段,人类与河流的关系应是既要改造和利用,又要主动适应和保护。人类要由河流的征服者,转变为河流的朋友和保护者。” 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院长许新宜说。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是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水情和经济发展新常态,准确判断‘十三五’时期水资源严峻形势基础上,针对水资源管理工作提出的指导方针和总体要求。”陈雷表示,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必须坚持思路先行,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加快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
摆脱水之困还原水之美,各地探索哪些“水之术”?
“皮肤一碰到水,就会发痒。”这是浙江省浦江县浦阳街道辖区水域河长张明凯对浦阳江水曾经的“深刻记忆”。
古有传说:西施在河边浣纱,水中鱼儿被她的容貌惊艳得沉入河底。这条河就是浙江境内的浦阳江。但前些年,浦阳江却成了一条触目惊心的“牛奶河”。
上世纪80年代起,2.2万多家水晶加工户陆续遍布这座山清水秀的小城,加工的粉末废物把沿途的支流染成了一条乳白色的河,河中的鱼儿死了,溪边的芦苇不见了。
浦江人手捧的“水晶饭碗”,难道注定要盛满无法入口的污水?
“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2013年,浙江全省启动“五水共治”行动,全省污染最严重的浦阳江成为首个攻坚对象。
开展水晶偷排专项整治;开展六条支流河道清淤疏浚和清理垃圾、打捞河道废弃漂流物;实施街道13个村环境卫生连片整治建设;强力推进拆违治污……
浦阳江污水整治是“五水共治”的例证。“共”是关键,也是难点。
“从治的内容看,上、下游共治,左、右岸共治,水岸共治;从治的主体看,省、市、县、乡、村共同治水,环保、水利、建设、农业等部门共同治水,社会、企业、公众共同治水。”浙江省治水办副主任施彩华表示,一定要“一盘棋”,共同部署,系统治理。
如果说“五水共治”是靠外力来实现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那么该如何释放水资源管理的内生动力?用好“市场之手”十分关键。
在“缺水之都”北京,农民李凤霞从未像今天这样感受到水的金贵。
以前种自家的4分菜地,算成本只想着种子、肥料、农具等,从没想过水。2015年,她开始“算计”着浇水。
“过去浇地只收抽水的电费,现在改按方收水费,而且有用水限额。”李凤霞说,窦店镇河口村分配给她80立方米的年用水指标,以后用水得更节省。
这一变化源自房山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涉及包括河口村在内的11个村2.1万亩井灌区。房山区水务局农水科科长于占成说,农灌结束后,对限额内节约的水量进行奖励,限额内的水量每节约一立方米奖励1元,用水户的节水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
水是公共产品,水治理是政府的主要职责,但政府主导不是政府包办。充分利用民间资本、优化对水资源的配置等探索,已在一些地方扎根发芽。
安徽省定远县引入民间资本治水已近10年。记者在该县永康自来水厂看到,车间内几台大型自动化净水设备正不间断生产自来水。该厂日供水2万吨,受益群众2万多人。
水厂总经理朱从军说,该厂总投资5000多万元,国家和个人“四六开”,政府财政控股,但不参与盈利和分红,盈利全部归社会投资者,社会投资者拥有所占股份的产权。
定远县全域化规划布局自来水厂选址建设,每个片区只准建设一个日供水3000吨以上的自来水厂,并将各水厂供水范围特许经营权授予其社会投资主体。“这样既避免了政府多点重复无序建设,又考虑到了自来水厂长期运行和生存问题,保证了社会投资者风险最小化。我平均年纯收入可达120多万元。”朱从军说。
“定远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资金的三分之一来自于社会资本,既缓解了地方财政压力,又培养了一支专业队伍来长期运营自来水厂,政府只需加强监管和稳定水价。”定远县水务局副局长唐全胜说。
截至目前,定远县已有60多万曾经饮水不安全的群众喝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好模式正在各地推广。在北京、福建、广东、云南、海南等地,积极建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探索通过特许经营、股权投资等形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运营。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还需要出台哪些“水之策”?
以水定产、以水定城,说起来容易,落实起来难度不小。
河北,我国水资源最匮乏的省份之一,地下水超采严重。同时,河北又是我国十三个粮食主产区和旱地粮食作物重要供给区之一,用水的70%来自地下水,其中地下水的70%多用于农业灌溉。
“一方面国家这两年投入巨资在河北压采地下水、保生态,另一方面农业部门要求出产量。在生态问题突出、国家粮食产量充足的前提下,能否适当核减河北一些地下水超采严重市县的粮食生产任务?”河北的基层干部向记者反映。
“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就是有多少水干多少事。目前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有待于加强。”许新宜呼吁。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是近年来我国严格管水的亮点。具体来说,就是将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和阶段性管理目标逐级分解落实到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各省区市建立由政府主要负责人负总责的行政首长负责制。
“‘三条红线’能否真的成为‘高压线’,还需要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使考核与地方官员‘官帽子’真正挂钩。水问题成因复杂,‘九龙治水’治得好,必须要地方一把手重视。”在采访中,一些地方干部说。
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目前,能够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的水价机制还不健全,造成“水龙头拧不紧”。
“农业用水占60%以上。现在全国农业水费平均每亩地9分钱,只是成本的1/3,而且实收率不到一半;投入5到8元钱节约一立方米水,而水费才省1毛多钱,一亩地按300立方米水来算,才节约几块钱,市场积极性不高。”业内专家对记者说。
在城市生活领域,目前,我国在29个省区市的321个城市已建立居民阶梯水价制度。有专家指出,在一些城市,由于第一阶梯水量设置得过多,市民节约用水的积极性并不高,水价制度只是“看起来很美”,必须切实推进水价改革。
此外,对水的治理,还要系统发力。
“水与土地、山林不同,水是流动、循环的,水问题的解决必须遵循其流域性规律,在流域层次上建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总工程师朱党生说,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关系,统筹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防洪减灾、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等需求和目标。
“水生态保护和修复,要从局部区域和河段向区域和流域尺度转变,从传统水利工程向生态友好型水利工程转变,从行政推动向立法、技术及标准制约阶段发展。”朱党生表示,严格水生态空间管制,留足河流、湖泊及河湖滨带的保护范围,开展退耕还湿、退养还滩,构建生态水网体系,实施河湖水系连通。
专家呼吁,提高流域机构监督执法地位,推进以流域为单元的综合管理;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及其经济利益之间的分配关系,加快建立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