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14 13:49:00
《农村工作通讯》记者 韩超
2015年4月18日,河北省中部一个偏僻的村庄。
53岁的侯俊霞脸色黝黑,早早地起床,做熟了早饭,便招呼儿子、儿媳、大孙女、小孙女一起吃饭。饭后,儿子、儿媳匆匆地出门了。
“孩子们在镇上自己开了家小卖店,一早就要过去,现在做生意不好做,竞争大,所以早出晚归是常有的事。”侯俊霞说,儿子、儿媳每天都很累,自然她就承担了每天做饭及照顾两个孙女的事。
今年4月2日,新华社授权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让干了十年的“老供销”侯俊霞悲喜交加。作为供销系统的老职工,她打心底里希望供销社重现当年的辉煌,“听说今后的供销社还要搞‘网上供销社’,我敢说,供销社与时代脱钩的现状应该很快就结束了。”
“世事无常”的人生
“说真话,供销社是我最美好人生的开始,也是我跌至人生‘谷底’的开端。”在一声叹息之后,侯俊霞似乎回到了30多年以前。
1983年,初中毕业的侯俊霞与丈夫结婚,次年有了自己的儿子,生活平静。
1987年,侯俊霞得知,按照当时国家的相关政策,到了退休年龄的在职职工,可由孩子“接班”。“如果我能够接班,不仅可以解决工作问题,而且孩子的户口还可以转成非农业户口。”
在那个年代,非农业户口不仅能得到国家供应生活物资,而且还意味着孩子初中毕业后就可以被安排工作。因此,孩子能转成非农业户口,是中国每一个农民的梦想。而这个梦想,在侯俊霞这里很快就要成为现实。
最后她如愿以偿接班了。
“我还记得接到镇供销社上班通知的那天晚上,我和丈夫一夜也没睡觉。”侯俊霞说,在那个时代,供销社、粮局、外贸、油棉公司等都是好单位,能够去这些单位上班是被很多人羡慕的,“但是现在想想,其实就是超市的售货员,可是在那个物资贫乏的时代,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工作”。
侯俊霞说,自己的丈夫兄弟姐妹六个,除了大哥、二哥有自己的工作,其他人都是务农的,因此,她在公公婆婆面前也是“红人”,按照他们的说法,是“吃皇粮的人,有出息的人”。
侯俊霞记得很清楚,那个时候在村子里住,每天骑着一辆“二六”式的自行车去镇供销社上班,路上和村里的人打招呼,人们都会投来羡慕的目光,“有时,村里的人有想买买不到的东西,看见我便主动走过来,希望能‘走后门’买到,那时,感觉能给村里的人办点小事,而且自己的孩子也顺利地转成了‘非农业’,日子是那么美好。”
正当侯俊霞享受着美好的生活之时,供销社最初的垄断地位被慢慢打破,一些农村的小商店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供销社不再是人们购物的“唯一”选择。
1997年,在市场的冲击之下,侯俊霞所在的供销社因“无力偿还欠账和养活职工”而申请破产。“其实,破产前几年就已经有了征兆。”侯俊霞说,供销社的销售额持续下降,有时候一天也卖不出几件商品,但当时我们还想,供销社毕竟是国家的,国家肯定会给我们再安排,但最终她还是下岗了。
“我的人生从此跌至‘谷底’。”侯俊霞回忆说,1997年她所在的供销社破产之后,她领到了一万元的补偿。后来,供销社的房产租赁给了当地一个个体户继续开百货商店,侯俊霞和他的几个同事被“再就业”到这个百货商店做售货员,工资由私人老板来支付。
“当时,国家还没有强制用人单位必须要给职工缴纳养老保险,所以,我每年要向社保部门交纳社保”。侯俊霞说,刚开始的时候,每年交800元,后来交1200元,最后几年每年交纳3600元。直到50岁退休。
前年,侯俊霞办理了退休手续。“现在我一个月领1300多元的退休金,老公在北京一家医院后勤打工,日子还能过得去。”侯俊霞回忆说,当时由一个好单位的职工,到下岗职工,她的确接受不了。
但是现在仔细想想,垄断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当年的供销社不应该总是以“老大”自居,而是应该主动适应市场。“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和儿子、儿媳说,‘开小卖店一定要看顾客需要什么,只有满足顾客的需求,钱才能赚到’的原因。”
不得不改的窘状
侯俊霞的经历,不过是众多基层“老供销人”经历的一个缩影。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个体私营商业还没有大规模出现之前,供销合作社是具有绝对垄断地位的流通渠道和经营实体。曾经的人们,衣食住行,生产、消费,几乎全依赖供销合作社提供,因为垄断,供销社也有过辉煌的业绩。
随着城乡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体制的不断健全,农村流通市场出现了千帆竞发的繁荣。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化肥、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从此,供销社走向市场。
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大浪淘沙下,供销社的体制和机制弊端日益凸显,发展步伐在不断进步的经济环境中总是显得缓慢拖沓。“在做经营业务的时候,跟不上整体大环境的经济形势,在市场机制中的反应速度有点慢。同时,利润率太低,供销社的利润率不到百分之一,甚至还需财政补贴。”谈起当年供销社发展的窘境,北京商业管理干部学院合作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军说,供销社业务不断萎缩,亏损日益严重。
“当时,一般的基层供销社负债都在600万~800万元左右。”业内人士回忆说,因基层供销社的资产呈萎缩性下降,流动资金尚不足偿还债务,逐渐地开始变卖固定资产。到后来,供销社的资产基本卖光,没有卖掉的也都与租赁者签订了长期租赁合同,最少二十年,最长有的签订了八十年的租赁合同。租金一次性收清,用于还债及开支。
“光我们一个县供销合作社,银行债务就达到了1.6亿元。”南昌市进贤县供销合作社主任钱江云面对记者回忆,有段时间,他基本每周都会收到法院的传票,根本没精力干别的工作。
王军表示,供销合作社看似是一艘巨型航母,而实际内容却像在堆积木。供销社资产是分级所有,自下而上的分级所有制让联合社不联合,合作社不合作。随着供销社的倒闭,下岗的职工中,少数有技能的人,找到了新工作,大部分是在私企上班。绝大多数人,因为缺乏技能,尤其是女职工,只能失业在家。
在改革中求发展
“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确实一度遇到不少困难。”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副书记、理事会副主任李春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但是大家一直在努力,供销社的改革从未间断过,并且有些地方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李春生介绍说,从1995年,中华全国供销总社恢复成立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积极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改革举措,着力推动基层社发展,包括“四项改造”,即: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改造基层社,以实行产权多元化改造社有企业,以实现社企分开、开放办社改造联合社,以发展现代经营方式改造经营网络;后来又实施了“新网工程”,主要也是扶持基层经营服务网络建设。经过这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基层薄弱的局面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现在,全系统乡镇基层社有2.5万家,经营服务辐射范围得到了很大恢复;县级社2403个,覆盖了全国96%的县。”
去年,经过国务院批复同意后,供销社又先后在河北、浙江、山东、广东4个省试点进行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一些不在试点内的地方供销社也主动作为,开始了综合改革的先行先试。
“老供销社带着新的服务来了!”采访中,很多农民谈到供销社改革巨大变化给自己带来的实惠时,往往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述。
在山东临沂市沂南县,樱桃是黑山安村的主要经济作物,由于土地贫瘠,樱桃产量不大。2008年,当地供销社农业技术专家带来了大樱桃嫁接技术。村民谭善华兴奋地告诉记者,“还有10多天大樱桃就开花了,5月中旬就能上市咯。去年两个月卖樱桃挣了3万多元,希望今年同样有个好收成。”
在福建省武平县中山镇,中山供销社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开辟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活路子”。中山心连心农机专业合作社一位社员兴奋地告诉记者:“现在,除了干自己基地里的活,还会去给其他种植大户、合作社干活,农机资源得到盘活,不再经常在家里闲置了。这些都是供销社给我们带来的。”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多年的改革已经让供销社重新焕发生机。在农产品流通服务方面,供销社积极采取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在农村合作金融服务方面,稳步推进合作社内部的资金互助合作,探索开展小额贷款、融资担保等金融服务形式,努力缓解农民融资难问题……
相关资料显示,去年全国供销社系统销售额达3.76万亿元、利润354亿元,拥有2.5万个基层社、33.7万个村级综合服务社、11.4万个农民合作社、5.1万个庄稼医院和105.5万个现代经营服务网点。
改革奏响最强音
创新不停息,改革不止步。
即使多年来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现实面临问题还是不少。李春生说,比如与农民合作关系不够紧密,综合服务实力不强,层级联系比较松散,体制没有完全理顺等。因此,全面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箭在弦上。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认为,虽然供销社在全国设立了许多网点,其覆盖面广是一大优势,但同时也要看到,供销社服务的质量、速度与水平都有所欠缺。如何找准定位,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并从三农中找到生存之路是其面临的一大问题。
《决定》中提出了供销社综合改革的根本宗旨:始终把服务“三农”作为供销社的立身之本、生存之基,把为农服务成效作为衡量工作的首要标准,做到为农、务农、姓农。
《决定》要求,到2020年,把供销社系统打造成为与农民联结更紧密、为农服务功能更完备、市场化运行更高效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王侠表示,供销社成立60多年来,之所以能够生存和发展,就是坚持了为农服务这个根本宗旨,让广大农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决定》的出台将为供销社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提供重大战略机遇。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供销社要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成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
《决定》提出,推动供销社由流通服务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向全方位城乡社区服务拓展,加快形成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的为农服务体系,在农资供应、农产品流通、农村服务等重点领域和环节为农民提供便利实惠、安全优质的服务。
“要在成为农村商品流通的主导力量上取得实质性突破。”早在去年的4月3日,王侠在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动员部署会上的讲话中就明确要求,当前,农村市场发育迟缓特别是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突出问题。因此,要在优化流通网络布局、培育壮大流通主体、改善流通基础设施、创新流通方式手段等重点环节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快建设高效顺畅、安全可靠的农产品流通网络,真正成为保供给、稳市场、惠民生的主导力量。
领办“专业合作社”
“供销社领办创办农民专业社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迄今为止应该说时间并不短,但从数量上并不多,截至去年底总数达到11.4万家。”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相关负责人透露,从带动农户数看,目前入社农户1200多万户,平均每个专业合作社带动105户农民,规模大大高于社会平均水平,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从农产品质量品牌意识看,目前,全系统通过有机、绿色、无公害等认证的专业合作社已达2.2万家,占系统总数的22.4%,拥有产品注册商标的专业合作社1.1万家,约占系统总数的11.2%,产品大都能卖个好价钱,户均收入增幅也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从组织化程度看,全系统1400家示范社中,有44%的覆盖了产、加、销产业链中的两个环节以上,13%的实现了产、加、销环节全覆盖,从而有效地将分散的资金、劳动力、土地等要素组织起来,促进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对此,《决定》中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意见,通过共同出资、共创品牌、共享利益等方式,创办一批管理民主、制度健全、产权清晰、带动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自愿的前提下,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综合服务平台作用,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当地优势产业开展系列化服务。加强基层社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基层农技推广机构、龙头企业等合作,形成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合力。
“基层社通过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是改造自身、密切与农民利益联结的一种重要途径。当然,基层社在为农民提供综合性服务时,也可以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的需要,通过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方式,为农民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负责人说。
消费潜力巨大的农村,已经成为电商竞相角逐的主战场。对此,郑风田认为,我国农村市场广阔,仅仅依靠电商企业是无法满足其全部市场需求的,这也是网上供销社发展的空间所在。
今年,全国供销总社将加快组建全国性的电子商务平台,争取在今年第三季度前上线运营。同时,各省级供销合作社将统筹建设区域性、专业性电子商务平台,指导各市、县发展电子商务,并做好与全国性平台的对接。“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是供销合作社的当务之急,任务艰巨而紧迫,全系统必须要打赢这场硬仗。”王侠说。
李春生表示,过去十几年来,供销合作社系统凭借网络体系优势、人才储备和不断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资金互助、小额贷款、信用担保等服务发展很快,已有341家各类的信贷、资金互助合作组织,还参与了20家村镇银行的建设,部分地区基本具备了发展金融的条件。这次《决定》不但允许供销合作社试点创办中小型银行,而且鼓励供销合作社做小额信贷、融资租赁、信用担保等工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供销合作社的第一家合作银行就可创办起来。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2015年第9期
(责任编辑: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