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02 08:19:00
中国粮食生产至2014年已实现“十一连增”、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7亿吨,但“粮食安全”在今年中央发出的“一号文件”中,仍被视为首当其冲的待解课题。
1月22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下称《若干意见》)对外公布,将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抓好粮食收购、管好地方粮食储备、实施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加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完善区域粮食市场调控机制等任务,都划归为各省省长(主席、市长)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层面的重要职责,并强调各省(区、市)政府,均必须切实承担起保障本地区粮食安全的主体责任。
2月25日,国家粮食局又公布了日前向各省(市、自治区)的粮食局下发《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详列出“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被中央明确提出后,由各地粮食部门牵头负责的具体任务。
综观这份《指导意见》,除了具体规范了各地粮食局传统的主要业务─抓好粮食收购工作外,其他诸如管好地方粮食储备、全面实施“粮安工程”、创新粮企经营模式等环节,也都被纳入地方粮食局协助当地省级政府贯彻“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主要抓手。
在维护“粮食安全”的大局中,除了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严控耕地、确立种植面积底线等被政府部门长期紧盯的工作重点外,为何革新仓储、流通和产销调节体系,也被赋予如此重要的角色?
仓储物流环节浪费惊人
在2013年间,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便曾坦言,据粮食局测算,中国粮食产出后,每年仅在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所损失的浪费总量,便达到700亿斤以上,相当于2013年全国粮食生产总量的5.8%。其中,中国的农户存粮又占去全国粮食年总产量的近半数,但由于农户的储存设施简陋,每年因发霉、虫蛀或遭老鼠雀鸟啃食的粮食损失达400亿斤以上。
而当粮食进入物流环节后,全国粮食企业的各类仓库中,有近1800亿斤的仓容空间都属于“危仓老库”之列。目前中国的粮食物流方式,也大多采用包粮运输,在包装、卸载过程中造成抛洒、遗留的耗损较大。据任正晓介绍,每年中国粮食在物流环节的损失超过约150亿斤。
而中国粮食的总产粮“十一连增”,从2005年的4.84亿吨一路增长,2013年、2014年两度突破6亿吨,但全国的仓容空间却没有相应增加。
2014年6月,当2014年夏粮确定丰收之际,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曾专门研讨粮食仓储问题,并决定以东北地区和南方稻谷产区为重点,今明两年新建仓容1000亿斤。当时,为应对即将丰收的2014年夏粮,国务院常务会议还决定采取大力促销腾库、定向销售等办法,消化临储粮和陈粮,为新粮腾出仓容。并决定要创新投融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仓储设施建设。
这个在去年六月间,由国务院为应对粮食仓容空间不足所做的决定,在日前由国家粮食局下发的《指导意见》中,则做出进一步的具体部署。
年内完成新建1000亿斤仓容
在国家粮食局下发的《指导意见》中,除了重申在2015年底之前,要完成国务院“两年内新建1000亿斤仓容”的任务目标之外,还要求需依照《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建设规划(2015—2020年)》的标准,统筹各地区的标准化收纳仓(储存期不超过1年)和储备仓(储存期在1年以上)的建设规模和布局,使地方粮库的建设项目和中央粮库的建设项目布局得以衔接,并确保现有的粮食仓储设施“数量不减少、功能不下降、用途不改变”。
《指导意见》还强调,若地方粮食仓储设施确有需要改变用途的,必须经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幷进行补建;若需迁建的,则要先建后迁。
而在2017年以前,全国则需要完成“危仓老库”的维修改造和功能提升作业。重点的改造方向包括:加强仓房的保温隔热、防潮防雨功能和气密性;提升仓房的环流熏蒸、机械通风和粮情检测等功能。对于达到报废年限,已经没有维修价值的“危仓老库”,则可报废重建或异地新建,并将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组织等,建设粮食烘干和储存设施设备。
此外,《指导意见》还重申了带动社会资本投入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的政策方向,并提出要继续加强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等地区的粮食流出通道,以及华东沿海、华南沿海、京津、西南、西北及沿海地区的粮食进口流入通道建设。在流通方式上,政府将大力推广散粮、成品粮集装化运输,使当前以包粮运输为主的流通结构得到优化。
全程追溯体系待建立
自去年以来,在全国部分地区展开试点、并被认为初步具备可推广性的库存粮食识别代码应用,也被写入了此次印发的《指导意见》当中。文件称,要以库存粮食识别代码为技术载体,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使“智慧粮食”建设的目标得以稳步推进。
所谓的库存粮食识别代码,是一种可以记录粮食产地、收获年份、流通轨迹、粮食质量等信息的载体,目前具有根码、当前码、二维码等识别型态,可根据粮食所储存的每一个货位单独生成。
库存粮食识别代码体系一旦普及后,将可望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码随粮走”的全过程监督追溯机制。而用粮企业乃至于消费者,未来则可透过读取粮食识别代码的方式,了解一批粮食从收购以来的生产、质量和储存信息,追溯其产销轨迹。一旦有粮食品质或安全问题爆发时,更易于追究缺失责任和问题环节。国家粮食局副局长吴子丹曾表态称,此一应用,将会对政府的粮食收购政策、库存监管、质量管理、应急保障和统计调查工作产生重要影响。
而在粮食质量安全的控管层面,《指导意见》也罗列了强化库存粮食安全监测抽查、加大新收获粮食品质测报,以及加强对农药残留、真菌毒素、重金属超标粮食的管控,以期“建立污染粮食处置长效机制”的目标。
据测算,目前中国每年受到重金属污染的粮食约为1200万吨,相当于4000万人一年的口粮,粮食受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便超过200亿元。《指导意见》要求,对于受到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要推进“入库前检验把关、单收单存、无害化处理或限定用途定向销售”的工作;对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库存粮食,则须做好处置,防止其流入口粮市场,并强化粮食安全的监管属地责任。
在一国的“粮食安全”的指标中,国内粮食生产能力、进口调控能力和库存管理能力三者鼎足而立。根据官方数据,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各类粮食仓储企业已达1.9万家,仓容总量超过3亿吨。
然而,在中国所有仓容设施中,高大平房仓、立筒仓、浅圆仓等现代化仓型,只占了全部仓房的大约六成。而在各类仓房当中,则只有78%安装了机械通风系统;57%安装了计算机粮情测控系统;41%安装了使用强制气体循环,引流熏蒸气体在粮堆中杀死害虫的环流熏蒸系统。
因此,中央要求全国到今年年底前要新建1000亿斤粮食仓容、为现存3亿吨仓容总量扩容约六分之一的目标虽然不小,再加上还有要在2017年以前完成全国“危仓老库”改造提升的规划。但和每年全国粮食在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所损失近6%的浪费总量相对照,或许此刻的奋起投入,更像是是一场迟来的赛跑。(来源:财新新世纪)
责任编辑:蒋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