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专家智库2

“返乡创客”瞄上了农业新“蓝海”

2015-07-24 07:30:00   

      联想种水果、京东种水稻、恒大做粮油……在产业大佬纷纷“下乡务农”的同时,一批新生代职业农民也瞄上了农业新“蓝海”。

  7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再次部署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一批“有知识、懂科技、会经营”的“80后”、“90后”新生代职业农民从城市回到乡村,带回了农业经营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正在悄悄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80后、90后“返乡创客”

  夏收时节,在岳梦曦租种的地里,三台“田管家”收割机正在作业。轰鸣的马达声中,饱满的麦粒颗颗入袋,粉碎的秸秆直接铺在了田里,为下一季的玉米生长培肥地力。

  五年前,32岁的岳梦曦怀揣创业梦想,辞去在山东高密市里造纸厂的工作,回到高密市阚家镇的老家当起了“职业农民”。

  在传统农民“一家一户”地种植“一亩三分地”的时候,岳梦曦下定决心用规模化、机械化和社会化服务发展现代农业。“挨家挨户地谈,保证农民土地流转的收入与自家种地的收入相当。”岳梦曦回乡后流转了3000亩地。“土地集中连片后,便于大型农机作业,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种肥投入,产量也蹭蹭地提升。”岳梦曦的年收入已近百万元。

  像岳梦曦一样的“返乡创客”有望获得更大助力。

  6月21日,国务院公布《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从五个方面鼓励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降低返乡创业门槛、落实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强化返乡创业金融服务、完善返乡创业园支持政策等内容写入了意见中。

  吉林大学教授王郅强认为,《意见》将吸引更多有一定知识、资金和经营管理能力的青年投身现代农业,“一个好汉三个帮,这些青年人回来将会从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完善现代农业体系”。

  “返乡创客”手中的利器还有“互联网+”。原《南风窗》记者陈统奎2012年辞职奔向农业这片“蓝海”。他所在的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永兴镇博学村有着数百年历史,“互联网+”让这个古村落焕发生机。

  “互联网分散的入口会带来‘蚂蚁雄兵’。”陈统奎创立的“火山村”荔枝品牌通过互联网销售宅配,严守绿色无公害标准,8天即卖出2.7吨,每斤售价超过60元,远超普通荔枝价格。他告诉记者:“通过互联网使荔枝‘升值’,并将效益传递给乡亲们,是我最开心的事。”

  与传统农民重视产量不同,新农人更注重质量效益。从粗放经营到集约发展、从分散生产到规模经营、从资源消耗型到环境友好型……越来越多的新生代职业农民正在用新科技生产、规模集约经营和全产业链品牌发展,实践发展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产业体系换挡升级,有望成为中国打造现代农业的新引擎。

  新农民的“新烦恼”

  新挑战总是与新机遇相伴而生。正在农业新“蓝海”中学游泳的新生代职业农民也遇到了“新烦恼”:资金匮乏、融资困难;土地流转难;“规模经营”可能成为“规模亏损”……

  在农业大省河南,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于强正在为如何获得农业补贴而苦恼:“享受农业补贴有一定门槛,比如要有一定的投资额、需要达到一定的经营规模等,可创业初期是最需要补贴扶持的关键时期。”

  由于缺少资产抵押和担保,返乡创业者获得贷款同样困难。今年春耕,创办了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吉林省大安市“80后”职业农民刘勇从银行办理了150万元贷款。“担保费用1.5%,利率6.6%,担保公司还要收20万的风险保证金,到手才130万元。”

  山东大学教授王忠武表示,由于相关体制机制的缺失,新生代职业农民在申请创业贷款及寻求风险投资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从长期观察看,真正拿到创业资金的仍是少数,而农业产业的多重风险也使银行对其授信贷款持谨慎态度。”

  调查发现,随着粮食价格稳步提高和农业科技提升,租地越来越难,制约了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同时,规模经营需要大量投入,一旦遇到灾害,“规模风险”不言而喻。

  吉林省榆树市农业局副局长孟繁野研究发现,并不是规模越大效益越高,“租种1000亩玉米,一年纯收入20万元左右,而经营100亩玉米的纯收入是5万元,亩均收益差300元”,他认为,新生代职业农民“需要适度规模经营”。

  博学村的陈统奎遇到的,是另外一种困难。在刚刚提出用互联网卖荔枝时,受到村民质疑,推广遇到阻力,颇费了一番时间和精力,才慢慢改变了村民的旧思维。

  王郅强分析认为,虽然“互联网+”将农业生产与要素供给、市场需求连接起来,但是互联网能否与农业产生“化学反应”,需要给农民补上互联网思维这门课,还需要完善道路等农村硬件支撑。

  “星星之火”何以燎原

  教育程度高、学习能力强、乡土情结浓、熟悉机械化和规模化经营、精通并善于利用互联网思维,是这一批“返乡创客”的共同点。他们的出现不仅有助于解决“明天谁来种地”的问题,以他们为主体的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将改写中国传统的农耕格局。

  吉林省社科院农村所所长张磊表示,“返乡创客”的涌现,表明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为特征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正在加快发展,虽然数量并不占优,但对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的作用日趋重要。

  然而,由“返乡创客”点亮的这一符合打造现代农业要求的“星星之火”能否“燎原”,还需要政府与社会各界发挥合力,为“火种”们提供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教育培训等。

  去年末,国家出台《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明确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并提出鼓励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

  资金扶持方面,财政部、农业部今年初要求各省区从中央财政拨付的农资综合补贴资金中调整安排20%的资金,与种粮大户试点资金和补贴增量资金一起统筹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重点向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倾斜。

  专家还呼吁提高“返乡创客”创业扶持政策的针对性。王郅强说:“相关激励制度还不够完善,应进一步细化相关政策,针对新生代职业农民的要求完善金融支持、创业服务,营造一个宽松、优越的土壤。”

  山东省委农工办原副主任刘同理说,新生代职业农民的培育,可以改善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加优质的劳动资源。对新农民群体直接从事农业的,进行相关层面补贴;从金融服务上、政策上,也要帮他们一把。

  为了壮大新生代职业农民的队伍,基层干部建议,可探索“前端定向培养”,鼓励一批农村初高中毕业生进入农业职业教育院校学习,毕业后国家补贴一部分创业资金或利用项目帮扶,支持其回乡投身现代农业建设,从“上学、创业、富农”进行立体培育。

  对于那些准备投身农业的青年人,创业“前辈”们认为心态十分关键,不能幻想着一夜暴富,“务实肯干、选对项目,认准现代农业技术密集、生态环保的方向,从小做大、由弱做强”最为关键。(执笔:郭翔、魏骅、姚玉洁。参与记者:褚晓亮、张志龙、宋晓东、李荣)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王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