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11 14:54:00
——王郁昭回忆万里在安徽推进农村改革的二三事
《农村工作通讯》记者 王太 魏登峰 王翔
文章来源:《农村工作通讯》2015年第14期
中国的改革发源于农村,农村的改革起步于安徽。安徽的农村改革又与万里和王郁昭紧密相连。万里逝世时,第九届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在场,他对在场的工作人员、医务人员和亲属说,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突破,首先从安徽开始。万里同志支持肥西的“包产到户”和凤阳小岗村的“大包干到户”。王郁昭当时在滁县地区(现在的滁州市)工作。有人说,凤阳的大包干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功,并迅速在全国普及开来,就是因为上有万里,下有王郁昭。请他们尽快告诉王郁昭。王接到电话后,下午1点30分赶到了医院,留着眼泪瞻仰了万里同志的遗容,鞠躬敬礼与万里同志告别。这次也成为了王郁昭与老领导的永别。
在北京海淀区昆玉河畔一处僻静小院的居所里,王老接受本刊记者的特别专访,深情地回忆起万里老领导如何在安徽不畏艰难、历经艰辛,以非凡的勇气与智慧为中国农村改革闯出一条路。
“省委六条”
王郁昭讲,万里来安徽是受命于危难。1977年6月,万里调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后来回忆,邓小平知道他要去湖北后,劝他不要急于赴任,提出要他去安徽。“邓小平后来和其他的中央领导商量,说万里是一个解决难题的能手,让他到湖北,不如到安徽,安徽是一个老大难。”
当时安徽情况确实很糟糕。王郁昭告诉记者,“全省28万多个生产队,只有10%的生产队能维持温饱;67%的生产队人均年收入低于60元,40元以下的约占25%”。这令刚来的万里犯了愁。
王郁昭当时是滁县的地委副书记,为了农民生计也很犯愁。经过调研,中共滁县地委于1977年7月底向安徽省委报送了《关于落实党的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查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
8月1日,安徽省委召开“八一”建军节庆祝大会,会后时任安徽省委书记顾卓新同志找到王郁昭,说:你们地区报来的那个报告,万里同志已作了批示,你回去后从原来的135篇调查报告中选择20篇左右,附在你们的报告后面,编印一本落实农村经济政策经验的文集汇编,在省委召开“三干会”时,发给各地市县。万里当时就考虑要出一个落实农村经济政策的有关文件。
王郁昭回地区后,从135篇报告中选出有代表性的15篇,连同地委的报告和省委的批示汇编成册,署名为《认真落实党的农村经济政策—滁县地区调查材料汇编》。“我在地区6月3日召开的‘落实农村经济政策’汇报会上所作的《认真落实农村经济政策,推动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总结报告,也以地区学大寨办公室的名义收在汇编之中。”
省里在滁县地区召开落实农村经济政策的座谈会。开始起草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也称《安徽省委六条规定》)初稿。几经修改后,于11月15日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修改通过,并正式印发。主要内容就是:允许生产队根据农活特点建立不同的生产责任制,尊重生产队自主权;减轻社队和社员的负担;落实按劳分配政策,分配要兑现;粮食分配要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允许和鼓励社员经营自留地、家庭副业;开放集市贸易等。也就在这个会上,万里同志明确提出“最重要的生产力是人”的观点,强调“调动人的积极性要靠政策”,他大胆地提出“以生产为中心”的口号。这些使得参会人员为之一振。安徽的农村改革由此拉开帷幕。
“借地度荒”
1978年,滁县地区发生大旱。滁县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全力抗击大旱。省委对当地的旱情一直很关怀, 7月19日,万里在省委办公厅主任于廉等的陪同下,来到定远的池河镇。王郁昭回忆说,“他们自带干粮在汽车里吃了午饭,一下车就到池河镇附近查看旱情。”
其中有一个细节,王郁昭至今记忆犹新:当万里看到一大片春黄豆,长势虽然很好,但到地里一看,发现黄豆很少结荚。区委书记汇报说:“今年的降雨量比去年同期少300~400毫米。”万里说:“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但一定要发动群众发扬天大旱、人大干的精神,千方百计抗旱保粮,把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
万里视察滁县等地区旱情之后,于9月8日召开了省委常委会议。万里在会上说,“今年安徽农业基本定局了”,“今冬明春的关键是搞好秋种,不能让农村大片土地抛荒,那样明年的生活会更加困难,工作要有预见性。与其抛荒,倒不如划出一定数量的耕地借给农民个人耕种。民以食为天,要千方百计把小麦种好,还要多种菜,种胡萝卜,度过灾荒。在严重干旱的非常时期,必须打破常规,采取特殊政策,战胜灾害。”那次会议形成了“借地度荒”的大胆决定。
这个政策一出台,立即引起了一些人的责难。万里顶住了这股压力,解释说:“我讲的是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如果集体有办法耕种,那就不存在借地的问题。总的原则是,只要把可以种麦种菜的土地都种上就行了,种上了就可以有收获,总比抛荒好。”讲完这些,王郁昭不忘加一句,“只要有利于农民的利益,万里同志愿意去担当的”。
“让农民放手干”
对于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万里始终坚持两条:维护农民的利益,发挥农民的力量。
王郁昭回忆道,1979年1月万里在听取他关于滁县地区包产到组的汇报后说,“现在有的人说我们搞落实农村经济政策是‘好行小惠,言不及义’,是在搞‘变相单干’、‘复辟资本主义’,是‘反对学大寨’,有的甚至写文章公开批我们。谁是谁非,实践会作出公正的结论。我们不能受那些闲言碎语的影响,而必须从我们的实际出发,从我们的现有条件出发,该怎么干还是怎么干。当前首要的问题是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解放快三十年了,还有那么多人吃不饱饭,还有大批群众外流讨饭,这说得过去吗?我们现在虽然还很穷,还很困难,但是,我相信只要从实际出发,政策对头,我们会很快改变面貌的”。
1979年2月16日万里在六安、滁县、巢湖三个地区的地委书记座谈会上又说,“搞包产到户如果要检讨,我检讨。只要老百姓有饭吃,能增产,就是最大的政治。老百姓没有饭吃,就是最坏的政治”。
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张浩的读者来信,对当时的包产到组等农业政策提出了责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行了广播。这引起了皖东很多干部群众的思想波动。为了稳住民心,王郁昭让地区赶紧发了个电话通知,说各种生产责任制一律不变。王郁昭还担心,这个通知会引起一些负面的政治后果。不曾想万里同志对他们进行了表扬支持。
第二天,万里突然来到我们滁县地区,第一站来到全椒县的古河区。王郁昭事前并没有接到省委的通知,当古河区委电话报告他们,王郁昭同全椒县县长祝凤鸣赶到了古河。一进区委会议室,王郁昭看到区委的同志正在向万里汇报,把干部群众由于“张浩来信”引起的思想波动的情况说了一遍。王郁昭也将听到的一些情况作了汇报。万里听后感到吃惊,说,“这不是同‘文化大革命’中‘北京来电’一样了,一听说是‘北京来电’,就认为不得了了呀!你们地区做得对,并发了电话通知,各种生产责任制一律不要变,要稳定下来,究竟哪种办法好,要秋后看结果,要由实践来检验嘛!”王郁昭记得当时万里语重心长地讲:“如果到秋后老百姓没有饭吃,饿肚子,是找你们县委,还是找报社,报社是不会管饭吃的。要告诉老百姓,报纸上可以发表各种不同的读者来信,讲的是他个人的看法,我们不要受它的影响,该怎么干就怎么干。”
19日上午8时,万里在嘉山县四级干部会上讲话。他说:“政策可不要变来变去,农民就怕政策变,看准了就定下来,就干。这次我走了五个县,从群众看,对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办法都是拥护的。即使换了县委书记,群众还是要坚持干,不管换了谁,群众都是要干的。”“要老老实实把生产搞上去,改善农民生活,照顾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粮食不够,宁可进口,先保证农民必需的粮食。只要把群众发动起来,大家都是小老虎,农业就能上去。”
1980年元月3日至11日,万里在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上说,“社会主义阶段,不是按需分配,更不是什么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和一平二调的一大二公,只能是按劳分配”,“中国的农民是很聪明的,几千年来农民积累了许多好经验。让农民放手干,不会没有饭吃”。
万里在安徽农村推行的改革,很快取得了成效,一时间“要吃米,找万里!”就传开了。1980年初春,万里调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农委主任,主管农业,后任国务院副总理。胡耀邦同志当年曾不无幽默地说:“让万里管农业,是农民推荐的嘛!”
王郁昭,男,1926年生,山东文登大水泊镇方池泊村人。改革开放初期,先后任中共安徽省滁县地委副书记、滁县地区革委会主任、滁县地委书记、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1987年奉调中央,先后任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政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1989年发起成立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任会长。1997年起任中国扶贫基金会常务副会长(法人代表)、会长等职。2000年8月离休。
责任编辑: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