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评论

对于“悬崖村庄”舆论该有包容心态

2016-05-25 13:59:30       来源: 光明网    作者:舒圣祥

  一则题为《悬崖上的村庄》的报道,让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通向外界需要顺着悬崖断续攀爬17条藤梯一事,引起广泛关注。当晚,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委书记林书成表示:先施工一条钢筋结构梯道,解决群众出行安全问题,接下来马上组织论证彻底解决方案。县领导已经连夜带领工作组,攀爬天梯进入村子开展工作。(5月25日《新京报》)

  作为媒体记者,发现这样一个悬崖上的村庄,拍下那么有视觉冲击力的照片,引来那么多的关注,无疑是一次很成功的报道。而作为地方官员,发现自己的辖区出了这样的“负面新闻”,在此扶贫攻坚特殊时刻,闹出这么大的动静,难免心慌慌兮夜不能寐,于是连夜动作,该表态的表态,该行动的行动。按照应对舆情的标准范式打分,这样的表态和行动,大概可以得个不错的分数。但是网友不认账,因为“之前做什么去了”。

  是啊,之前做什么去了,媒体一报道就连夜行动,之前行动了么?这样的质疑向来是无往而不胜的。扶贫攻坚的行动是当下地方工作的重点,这样一个“悬崖上的村庄”,如果都没入定点扶贫的范围,肯定是说不过去的。公众的质疑不能说没有道理,只不过,这样的责骂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悬崖村庄”缺的可能根本不是把藤梯换成钢梯,如果因为媒体报道在山上专设一所学校,那可能是浪费,而如果花费巨资修路上山,更可能是对纳税人的不公。

  像这种“悬崖上的村庄”,大山深处其实还有很多,交通不便的孤立村庄,有的是被山阻,有的是被水隔。最好也最省事的办法,当然是整体搬迁。事实上,对不具生存条件的地方进行整体搬迁,也是国家扶贫的要求,“一方面不把扶贫资金投到那些该搬迁的村,避免浪费;另一方面也可使搬迁的群众享受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其中,避免浪费是很重要的,像新闻中的“悬崖村庄”,修一条路至少五六千万,全国那么多孤立村庄,都要如法炮制吗?

  按照“不把扶贫资金投到那些该搬迁的村,避免浪费”的要求,我不知道领导随意拍板把藤梯换钢梯,是不是涉嫌浪费;如果进一步的“彻底解决方案”是修路上山,那就更是在烧纳税人的钱了。现在的问题是,“悬崖村庄”不愿整体搬迁——山上能够自给自足,山下却没有自己的土地——这也是孤立村庄扶贫过程中的普遍问题。如果强行整体搬迁,显然不够和谐;如果尊重村民意愿,一旦被媒体曝光,你又必须回应“之前做什么去了”的舆论质疑。

  责骂解决不了“悬崖村庄”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较为可行的办法,也许是引入市场的手段,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引入合适的旅游开发。这个意义上讲,媒体报道给“悬崖村庄”带来了名气,肯定是一件好事。如果有民间资本看上这里的旅游资源,愿意投入开发,地方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到时候,“悬崖村庄”就不是问题麻烦,而是特色资源了。但这需要时间,需要机遇,不可急躁,不可蛮干。

  所以,对于“悬崖村庄”,舆论应该有一种包容的心态,否则,只会促使地方政府基于漂白“负面新闻”的动机,做出两种选择:要么动用强制手段实施整体搬迁,要么为博舆论一笑“烽火烧钞票”。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蒋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