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13 10:30:20 来源: 瞭望智库 作者:追风
近些年来,每到春节之际,与返乡大潮相伴而生的往往是哀叹农村衰败、民风浇薄的声音,可谓铺天盖地层出不穷,年年岁岁如此。乍看之下,还真以为中国农村到了破败不堪无可救药的地步。仔细审视这些文章,无论是第一人称亲身经历,或第三人称转述,绝大多数论调相同,其“唱衰农村”的原因大概可分为四种:
一是直观上看,农村呈现破败景象,道路不修、村容破落。
二是农民入城务工而导致老弱妇孺留守,以及农村人在城市定居而出现村庄甚至农田荒废的现象。
三是原先淳美的民风民俗消失了,世道变坏人心不古。
四是知识不再受尊重等。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声音通常出现在网络和非主流媒体上,与此同时,在官媒上农村呈现的往往是欣欣向荣日新月异的发展面貌。鉴于网络和非主流媒体传播的广泛性,农村衰败论广泛传播大行其道,尽管也曾出现微弱的反对声音,但国人对农村的基本认识无疑是衰败不堪的。
笔者生长于鲁豫皖三省交界的河南农村,二十岁方离开家乡赴外地求学,至今已十年,年年如候鸟般在家乡与求学城市间往返,亲眼看到这二十多年来豫东农村越来越好,对时下盛行的“农村衰败论”实在不敢苟同。
以前的柏油路,主要在村与村之间的重要的交通线上,村庄内部甚至略微偏远的村庄很少通柏油路,基本都是土路。而且,就是那些柏油路,使用不了几年就破烂不堪,每逢雨雪就边地泥泞。每次出门都为道路不畅而苦恼。近些年随着水泥路的修建,道路状况改善极大,而且基本覆盖了大多数村庄,村与村之间、村庄内部都有便捷的水泥路。这在过去无法想象。近两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自来水的安装、网络的铺修也在逐步进行,便利便捷可想而知。
最大的改变来自于村容。二十年前多数是砖瓦平房,少数甚至是茅草房,近些年随着收入增加,村里的楼房如雨后春笋。在建的新房基本都是二层、三层小楼。当然,这实属浪费,但绝不可谓村容破败。在过去,私家汽车是农村人绝对不敢想象的,而近些年小汽车在农村已经不算“罕物”,少数人已经置备。除此之外,农村人的日常生活水平也得到非常大的改善,不用再废话。
至于所谓的农村“空心化”,即青壮年外出务工,留有老弱妇孺在家里。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并不能据此而唱衰农村。在过去,社会流动性极差,整个国家经济也不发达,农村人外出打工的机会极少,只能留在村里过穷苦的生活。但是我们要问一句,难道农村人留在家里受穷就是农村的繁荣吗?因此,我觉得农村人外出导致的空心化是城乡二元政策的苦果,农村人打工挣钱回来消费建设的还是农村。我们不能据此指责农村衰败,更不应该站在虚伪的道德高地上进行指责。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致使部分村庄农田废弃。衰败论调中常见这样的描述。豫东农村目前还很少这种现象,但在全国范围内可能有些地区比较明显。但我以为这只是事情的一面,不错,荒村荒田是出现了,但与此同时,新的城镇也出现了,农村人口不是平白消失了,而是转移到城镇了。
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无疑会出现此废彼兴的现象,所谓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农村不荒废,哪来的新型城镇?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固然是农村荒废了,但若考虑到农村人自己的感受,他们无疑是乐意进城的,乐意放弃农村落后的生活而定居城市的。依据旁观者对农村一厢情愿的热爱和想象而阻止农村人进城,这样做真的好吗?
大家印象中农村民风民俗也已变坏,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增加,现在农村的风俗反而是更好了。过去穷苦年代,鸡毛蒜皮的利益大家都看在眼里,因此邻里之间关系紧张,经常出现打架斗殴,甚至村庄之间械斗的现象。现如今,这些基本绝迹。“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因为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村人之间的关系远较过去更为亲善。而且,过去农村盛行的封建迷信近些年也基本消失。这些都被人们选择性忽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速度极大提升,农村中离婚率的上升、婚丧典礼及平时偶尔出现的色情表演等均获得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离婚率的上升,整个社会都如此,并不能以此苛责农村人。而且,据笔者在豫东农村的观察,通常是实在过不下去了才离婚,迥异于那种视离婚为儿戏的不负责态度,因此反倒该视为正面的现象。
而色情表演的偶然出现,原本就不是什么稀罕事,这种色情表演非固定一地,多属流窜“作案”。二十年前笔者尚年幼即听闻当地有这种东西,因此不该视为近年才出现的现象。严格地说,色情这东西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人类的品质没有飞跃式的提升,就会一直存在。我们不该仅凭自己对农村的纯洁想象而大惊小怪于色情表演在农村的偶一出现。
2015年某大学社会学博士返回湖北老家,见闻所及伤悼农村衰败,提出一个新的现象,就是所谓对知识的不尊重。这篇文章是在去年春节前后十分流行,获得很多人的认同。但我以为这种看法存在认识误区,实际上农村人从未真正尊重过知识,他们所尊重的是知识所代表的权力。
在过去,社会流动性不高,体制僵化,农家人要想出头几乎只有读书做官一条路。换句话说,在过去知识就是权力,有知识高学历就可以在乡村赢得衣锦还乡的荣耀和前呼后拥,一个博士生回乡是个很了不起的事。实质上,农村人尊重读书人,是觉得他们日后有可能飞黄腾达做大官。
但今天形势变了,农村人改变命运的途径增多了,不止读书一条路,知识也就失去了先前独有的魔力。农村人在家或在外做生意即可发财致富、改变社会地位、赢得尊重,自然不再像以前一样对知识敬若神明,因而某些知识分子回乡会因为自己没有受到想象中的尊重和前呼后拥而怀有深深的失落感。不过,我觉得应该为此高兴,应为此鼓掌,毕竟这表明农村真正地开始发展起来了,也有发展的途径了,这个社会也更有活力了。
总而言之,目前盛行的衰败论没有反映农村的真实状况,农村实际上是在发展进步。虽不能谓“衰败论”全是杜撰,但实际上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农村,遮蔽了农村的真实景象,没有看到农村发展向上的一面。
这些显见的事实,为何没有获得国人的采信呢?为什么衰败论如此盛行?一方面,这与近年来流行的思潮有关,就是在哀叹城市噪杂肮脏的同时把农村想象为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以寄托自己的理想或感情,一旦发现农村现实不如想象就认为是现在变坏了,先前还是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因此有意无意间希望农村保持着古朴原始的生态,而完全不顾及八亿农村人的生活和感受。这种看法,尤其明显的表现在对边疆生活的想象上,充满迥异于平常的“野趣”,呈现的是“奇怪”、古朴、原始的风土人情。
而目前的人文景区多数也都打着原生态的招牌,力图满足大众猎奇的胃口,实际上当地人民和政府清楚发展的紧迫性,不会为了满足想象而保持落后的面貌,只是人工造假而已。实际上,大众心中的古朴原始其实就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这点同样适用在对农村的想象上。这种对边疆的想象完全忽视了当地人民的感受,忽视了他们融入现代社会的渴望,而对农村的刻板想象则漠视农村人提高生活水平的渴望和追求。
除此之外,还和这类作者的身份背景有关。网上流传的这类文章的作者,大多数都是通过高考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有一定的学历,在城市辛苦打拼,但又不能安身立命,因而心里对故乡怀有过分美好的向往,作为心底的寄托。
这种美化与现代传媒、文艺作品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包括流行歌曲、电视剧、电影、小说等等,近一二十年来对“故乡”、“家”有一种过分的美化和渲染,这些在城市打拼的大学生们受此影响太多,对农村反而十分生疏,将过去当成黄金时代。这有点类似于儒家将三代当理想之世,都是一种有意无意的建构和塑造。
抛开争论,若问农村人对于乡村变化的感受,他们肯定觉得变好了,几乎没有人持衰败的看法。现在不仅生活富足,而且改变命运的手段远较过去为多。无论是外出打工,还是在家做生意,机会都非常多。如此明显的事实,都被大众所忽视。
仔细想来,这也是很无奈的事。农村人没有发言权,处于失语状态,反而致使真相被埋没。历史上更多此类情况。历史学家所进行的下层研究,尤其明清和近代的乡村研究,发言和记录的都是乡绅,有自己独特的道德立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真相呢,很值得怀疑。
社会是否在进步,一个重要的指标是看体制是否自由有弹性,给普通人开放较大的上升空间。现在中国,远较三十年前更为开放,人们改变命运的手段也远较过去为多,农村人也是如此。